从数据抓取到智能分类:用 LangChain + 爬虫构建自动化工作流的实战笔记

一、从人工到自动化的迫切需求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处理成为个人和组织高效运转的关键。然而,许多重复性强、耗时长且缺乏创造性的任务,如定期收集和整理网络信息并制作成特定格式的内容,依然占据着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文作者就面临这样的困境:每两周需花费数小时访问多个大学网站,提取活动信息,手动将其整理成繁琐的HTML表格,并确保在Outlook中格式正确无误。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大量枯燥的重复劳动,还需要处理数据不一致、分类逻辑复杂等问题,急需自动化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结合网络爬虫(Web Scraping)和大语言模型(LLMs)的技术组合应运而生。网络爬虫能够自动从网页中提取数据,解决了人工数据收集的低效问题;而大语言模型则凭借其强大的语义理解和生成能力,胜任数据分类、内容创作等需要一定智能和创意的任务。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实现流程的自动化,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决策和创造力,为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详细阐述作者如何运用这两项技术,逐步实现繁琐任务的自动化,并从中总结出构建实用AI解决方案的经验与思考。

二、人工工作流程的痛点分析

(一)数据收集:耗时且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人工收集数据需要访问多个大学的日历网站,提取超过10个活动的信息,包括时间、日期、主持人详情、描述和注册链接等。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逐个访问网站,还需手动复制粘贴信息,效率极低。更棘手的是,不同网站的数据格式和结构差异较大,有的网站使用动态JavaScript生成内容,导致直接通过简单的网页解析工具(如Beautiful Soup)无法获取完整数据,只能获取空的HTML标签,增加了数据收集的难度和复杂性。此外,数据中常存在格式不一致、字段缺失等问题,如活动描述不完整、注册链接错误等,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核对和修正。

(二)内容组织:需要逻辑与创意的双重挑战

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活动进行逻辑分组和分类,使通讯稿不致像枯燥的清单一样罗列信息。这不仅要求对活动的主题、性质、目标受众等有深入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编辑思维和创意,以合理的逻辑将活动归类,如按学术领域、活动形式、面向人群等分类。然而,人工分类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活动命名方式多样且缺乏统一规范,例如“数字无障碍:概述”和“数字无障碍系列 – 第1讲”虽然属于同一系列活动,但命名格式完全不同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大模型之路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