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混合RAG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在人工智能领域,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正成为构建智能问答系统的核心方案。传统RAG通过向量数据库存储文档嵌入并检索相关内容,结合大语言模型(LLM)生成回答,有效缓解了LLM的“幻觉”问题。然而,单一的稠密向量检索(如基于Transformer的嵌入模型)在处理关键词匹配和多义词歧义时存在局限性,而稀疏向量检索(如BM25)虽擅长精确关键词匹配,却缺乏语义理解能力。如何融合两者优势,构建更鲁棒的检索管道,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Qdrant miniCOIL、LangGraph和SambaNova DeepSeek-R1的高级混合RAG方案。该方案通过结合稠密向量的语义理解与稀疏向量的关键词精准匹配,利用LangGraph进行流程编排,并采用SambaNova的高性能LLM实现高效回答生成,为企业级客服聊天机器人等场景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二、混合检索的核心:稠密与稀疏向量的协同
2.1 稠密向量与稀疏向量的本质区别
-
稠密向量(Dense Vectors)
以固定长度的数值数组表示文本语义,每个维度对应学习到的语义特征(如“机器学习”可能对应“算法”“数据”“模型”等维度)。典型模型如GTE-Large,生成的向量维度通常为1024或更高,通过余弦相似度衡量文本语义相关性。其优势在于能捕捉上下文抽象意义,适合处理复杂语义查询,如“如何优化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效率”。但对精确关键词匹配较弱,可能遗漏包含特定术语但语义间接相关的文档。 -
稀疏向量(Sparse Vectors)
以高维零矩阵为基础,仅非零位置对应词汇表中的术语,值为词频或重要性分数(如BM25的TF-IDF权重)。例如,查询“人工智能”时,稀疏向量仅在“人工”“智能”对应的索引位置存储非零值。其优势在于精确匹配关键词,适合处理明确术语查询(如“如何申请退款”),但无法区分多义词(如“bank”作为“银行”或“河岸”),在领域特定场景中易因语义歧义导致检索偏差。
2.2 miniCOIL:稀疏神经检索的突破
传统稀疏方法(如BM25)的核心缺陷在于将词汇视为原子单位,无法处理语义歧义。Qdrant提出的COIL(Contextualized Inverted List)尝试通过BERT生成token级32维向量,保留语义信息,但面临存储成本高(每个token需存储32维向量)和分词碎片化问题(如“unhappiness”被拆分为“un”“happiness”,破坏语义完整性)。
miniCOIL则通过轻量化设计解决了这些问题:
- 语义增强BM25
:不替代BM25,而是为其添加语义组件。
- 高效存储
:采用与BM25兼容的倒排索引,仅存储非零token的低维向量(默认32维),大幅降低存储开销。
- 领域适应性
:通过预训练模型学习领域特定语义,在客服、医疗等专业场景中显著提升检索准确性。
三、技术栈搭建:从数据到问答的全流程实现
3.1 环境配置与依赖安装
本方案基于Python生态,需安装以下核心库:
- Qdrant Cl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