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消息头字段

一、通用头字段

1. Connection

这个字段只在HTTP1.1协议中存在。它决定了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了一次会话后,服务器是否立即关闭网络连接。在客户端最直接的表现是使用read方法(readLine方法也是一样)读完客户端请求的Web资源后,是否立即返回-1readLine返回null)。Connection有两个值:CloseKeep-Alive。当使用ConnectionClose时,和HTTP1.0协议是一样的,当read方法读完数据时立即返回;而使用ConnectionKeep-Alive时,read方法在读完数据后还要被阻塞一段时间。直接读取数据超时时间过后,还继续往下执行。在上一篇文章中讨论的readHttpResponse(...)方法实现的第011行可以验证Connection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使用HTTP模拟器来做一个实验。

(1)在HTTP模拟器中输入如下的域名:

www.baidu.com

(2)HTTP模拟器中输入如下的HTTP请求信息:

GET / HTTP/1.1   
Host: www.baidu.com

(3)按两下回车(输入一个空行)后,发送请求消息,并得到如图1如示的HTTP响应消息头:


图1

(4)输入yY后(在显示http响应头后,要立刻输入Y或y),显示响应消息的内容。在显示完内容后,大约过了10秒钟才进入"host:port>"提示符(因为在sendHttpRequest()的实现代码中的004行设置了读取数据超时)。

(5)在"host:port>"提示符下直接按回车,输入最近一次使用的域名www.baidu.com和80端口。再次输入如下的HTTP请求:

GET / HTTP/1.1    
Host: www.baidu.com
Connection: close

输入完以上的HTTP请求后,重新执行第3、4步操作。最后在显示HTTP响应消息内容后,直接直入了"host:port>"提示符。除了这种方法,将请求的第一行改为GET / HTTP/1.0。这样也可以无需等待直接结束。

通过设置Connection,可以在下载Web资源(如多线程下载工具、Web浏览器等)后,立即断开网络连接,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客户机的资源消耗。

2. Date

    这个Date头字段描述了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被创建的时间。这个字段值是一个HTTP-date类型,它的格式必须是GMT(格林尼治)时间,GMT时间是就是北京时间减8小时。下面是Date字段的一个例子:

Date: Tue, 15 Nov 2007 08:12:31 GMT

3. Content-Length

指定消息实体的字节数。在请求消息中POST方法必须使用Content-Length来指定请求消息的实体内容的字节数。在响应消息中这个字段值指定了当前HTTP响应所返回的Web资源的字节数。

二、HTTP请求消息头字段

1. Host

Host字段用于指定客户端所访问的资源所在的主机名和端口号。如果端口号等于连接服务器时所使用的端口号,则端口号可以省略。下面是一个使用Host字段的一个例子:

Host: www.sina.com.cn

这个字段是必须的,如果HTTP请求不包含这个字段,服务器将返回400(Bad Request)响应状态。

2. Accept

Accept字段头确定客户端可以接收的媒体类型。一般的格式是"*/*""类型/"子类型"。这个子段头可以传递多个媒体类型,中间用""隔开。如下面是一个Accept的例子:

Accept::image/gif,image/jpg

如果请求头使用上述的Accept字段值,则服务器端在动态生成网页的IMG头时将首先包含gif格式的图像,如果gif图象不存在,则包含jpg格式的图象。

3. User-Agent

这个字段头用于指定客户端是用什么访问的服务器,如果是IE6浏览器,并且本机安装了.net 2.0,则User-Agent会有如下的值:

User-Agent: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2; SV1; Maxthon; .NET CLR 1.1.4322; .NET CLR 2.0.50727; InfoPath.1; InfoPath.2)

服务器可以通过这个字段检查客户机的浏览器版本,并根据不同的版本来确定向客户端发送的数据。

4. Range

     Range字段头通过服务器只传输一部分Web资源。这个字段头可以用来实现断点续传功能。有很多下载工具就是通过这个字段头进行断点续传的。Range字段可以通过三种格式设置要传输的字节范围:

(1)Range: bytes=1000-2000

传输范围从10002000字节。

(2)Range: bytes=1000-

传输Web资源中第1000个字节以后的所有内容。

(3)Range bytes=1000

传输最后1000个字节。

三、HTTP响应消息头字段

1. Accept-Ranges

这个字段说明Web服务器是否支持Range(是否支持断点续传功能),如果支持,则返回Accept-Ranges: bytes,如果不支持,则返回Accept-Ranges: none

2. Content-Range

指定了返回的Web资源的字节范围。这个字段值的格式是:

开始字节位置结束字节位置/Web资源的总字节数

下面是一个使用Content-Range的例子:

Content-Range1000-3000/5000

测试

HTTP模拟器中连接服务器files.cnblogs.com,并输入如下的HTTP请求消息:

GET /nokiaguy/HttpSimulator.rar HTTP/1.1
Host: files.cnblogs.com
Range: bytes=1000-

    返回的响应消息头如图2所示:

图2

 从上图可以看出,服务器files.cnblogs.com支持断点继传功能。而且还可以验证Content-Length的值是当前会话传过来的字节数,并不是Web资源的总的字节数。而Content-Range字段值中"/"后面的数才是Web资源总的字节数。

3.  Location

这个字段指定了上哪个新地址获得新的Web资源。当Web资源更换URL后,而一些老用户不能及时得知这个新的URL;因此,在老用户访问原来的URL时,使用Location将这个新的URL返回给客户端。这个地址转换对用户来说是完全透明。

转至:http://www.blogjava.net/nokiaguy/archive/2009/nokiaguy/archive/2009/08/archive/2009/nokiaguy/archive/2009/nokiaguy/archive/2009/07/archive/2009/06/23/283723.html

好的,针对你的问题,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代码。 首先,为了使用I/O多路复用,我们可以使用select函数。select函数可以同时监听多个文件描述符的读写事件,从而实现多路复用。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使用select函数的示例代码: ```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elect.h> #define MAX_CLIENTS 10 #define BUF_SIZE 1024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server_sock, client_sock[MAX_CLIENTS];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client_addr; fd_set read_fds, write_fds; char buf[BUF_SIZE]; int i, max_fd, fd_num, client_count = 0; // 创建服务器套接字 server_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初始化服务器地址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8080); // 绑定服务器套接字到指定地址和端口 bind(server_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监听连接请求 listen(server_sock, 5); // 初始化文件描述符集合 FD_ZERO(&read_fds); FD_SET(server_sock, &read_fds); max_fd = server_sock; while (1) { // 复制文件描述符集合 write_fds = read_fds; // 等待文件描述符就绪 fd_num = select(max_fd + 1, &write_fds, NULL, NULL, NULL); // 处理就绪的文件描述符 for (i = 0; i <= max_fd && fd_num > 0; i++) { if (FD_ISSET(i, &write_fds)) { fd_num--; // 处理服务器套接字的连接请求 if (i == server_sock) { // 接受连接请求 int client_fd = accept(server_sock,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 sizeof(client_addr)); // 将新的客户端套接字加入文件描述符集合 FD_SET(client_fd, &read_fds); if (client_fd > max_fd) { max_fd = client_fd; } // 记录客户端套接字 client_sock[client_count++] = client_fd; printf("New client connected: %s:%d\n", inet_ntoa(client_addr.sin_addr), ntohs(client_addr.sin_port)); } // 处理客户端套接字的读写事件 else { // 接收客户端消息 int recv_len = recv(i, buf, BUF_SIZE, 0); // 处理客户端断开连接 if (recv_len == 0) { close(i); FD_CLR(i, &read_fds); printf("Client disconnected: %d\n", i); // 从客户端套接字列表中删除 for (int j = 0; j < client_count; j++) { if (client_sock[j] == i) { for (int k = j; k < client_count - 1; k++) { client_sock[k] = client_sock[k + 1]; } client_count--; break; } } } // 处理客户端消息 else { // TODO: 处理HTTP消息头字段,支持响应状态码200、400和404 printf("Received message from client: %s\n", buf); send(i, buf, recv_len, 0); } } } } } // 关闭服务器套接字 close(server_sock); return 0; } ``` 在上面的示例代码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循环来等待文件描述符就绪,并通过select函数实现了I/O多路复用。此外,我们还处理了服务器套接字的连接请求和客户端套接字的读写事件。 对于HTTP消息头字段和响应状态码的处理,我们需要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进行解析和处理,并发送相应的响应消息。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需要根据HTTP协议的规范来实现。在此就不再提供具体的代码了。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