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好的,用户之前已经了解了ARINC 429总线的编码原理,现在需要编写一个Verilog HDL代码来实现这个协议。首先,我需要回顾一下ARINC 429的关键点:物理层使用双极性归零码(BPRZ),数据帧结构是32位固定字长,包括标号、数据字段、SSM、SDI和奇偶校验位,还有传输规则如字间隔和单工通信。
用户的需求是生成符合ARINC 429协议的Verilog代码。我需要考虑模块的功能划分。可能分为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但用户可能更关注发送部分,因为接收涉及到解码和同步,可能比较复杂。不过用户的问题没有明确说明,但根据常见需求,发送模块是基础。
首先,发送模块需要将32位的数据按照ARINC 429的帧结构组装,计算奇偶校验位,然后按照BPRZ编码转换成串行信号。需要处理时钟分频,因为ARINC 429有高速和低速两种速率。例如,如果系统时钟是100MHz,而ARINC 429的速率是100kHz,那么需要分频系数为1000。此外,每个位的传输需要中间归零,因此每个位周期分为高电平和归零两部分。
接下来是数据帧的组装。标号是8位,数据字段19位,SSM 2位,SDI 2位,奇偶校验1位。需要确保这些字段正确组合,并计算奇偶校验位,这里要注意是奇校验,即32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
然后,串行发送的逻辑。需要有一个状态机来控制发送过程:空闲状态、发送数据位状态、插入字间隔状态。每个数据位需要按照BPRZ编码,逻辑1是+10V(在Verilog中可能用高电平表示),逻辑0是-10V(可能用低电平表示),但实际硬件中可能需要差分信号,这里可能简化处理,用两个信号线表示正负,或者用单信号线的高低电平,但需要符合归零特性。例如,每个位周期中间归零,可能需要将每个位分成两个阶段:前半段发送电平,后半段归零。
另外,字间隔是4个位时间,即发送完一个32位数据后,需要等待4个位周期的时间,再发送下一个数据。
可能的实现步骤:
1. 模块定义,包括时钟、复位、数据输入、发送使能、以及ARINC 429的正负输出信号。
2. 时钟分频,生成位时钟。
3. 数据帧组装,计算奇偶校验。
4. 状态机控制发送过程:发送数据位,每个位分成两个阶段(前半高/低电平,后半归零),发送完成后插入字间隔。
5. 输出生成,根据当前发送的位值驱动正负信号。
需要注意的细节:
- 奇偶校验的计算,需要遍历前31位,统计1的个数,然后设置第32位使得总数为奇数。
- 位顺序是高位先发,所以需要从bit31到bit0依次发送。
- 每个位周期内,前半部分发送电平,后半归零,比如位周期为1/100kHz=10us,则每个位分成5us的高/低电平和5us的归零。
- 状态机需要处理位计数,以及字间隔的计时。
可能的代码结构:
模块包含状态机,状态包括IDLE, SEND_BIT, GAP。在位发送状态中,使用计数器来划分位内的两个阶段。例如,每个位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占半个位时钟周期。
此外,需要处理发送使能信号,当使能有效时,加载数据并开始发送。发送过程中,不能被打断,直到完成整个帧和字间隔。
测试部分可能需要验证不同数据的发送是否符合协议,包括奇偶校验是否正确,时序是否正确,归零是否符合要求。
可能的难点:
- 确保每个位的时序准确,特别是在高速模式下,分频是否正确。
- 归零的实现,即在每个位的中间点切换电平到零,但实际上ARINC 429的归零是在位周期结束时归零?需要确认协议细节。根据之前的描述,每个位周期中间电平归零,形成脉冲。例如,逻辑1是+10V持续半个周期,然后归零半个周期;逻辑0是-10V半个周期,归零半个周期。因此,每个位周期分为前一半和后一半,前一半是电平,后一半是零。因此,在位周期开始时,根据位值输出高或低,然后在半周期后归零。这可能需要更精细的时钟分频,或者使用更快的时钟来生成精确的时序。
因此,在Verilog中,可能需要使用更快的时钟(例如系统时钟)来生成位周期的各个阶段。例如,如果位周期是10us(100kHz),而系统时钟是100MHz(10ns周期),则每个位周期需要1000个时钟周期。前500个周期发送电平,后500个周期归零。这样,可以使用计数器来跟踪每个阶段的进度。
状态机可能需要跟踪当前发送的位,以及每个位内的阶段(电平阶段和归零阶段)。例如,在SEND_BIT状态中,有两个子状态:发送电平和归零。或者在SEND_BIT状态中使用计数器来确定当前处于哪个阶段。
总结,Verilog代码的大致步骤:
1. 定义模块端口:时钟、复位、数据输入、发送使能、正负输出。
2. 分频生成位时钟或使用计数器来划分位周期内的阶段。
3. 组装数据帧,计算奇偶校验。
4. 状态机控制发送过程,包括发送每个位和字间隔。
5. 输出正负信号根据当前发送的位和阶段。
需要确认协议中每个位的具体波形,确保归零的正确实现。例如,每个位周期开始,先输出电平,然后在中间点归零,还是在整个位周期结束时归零?根据用户之前的描述,每个位周期中间电平回归零,形成脉冲。例如,逻辑1是+10V到0V,逻辑0是-10V到0V。因此,每个位周期分为前半部分为电平,后半部分归零。因此,在位周期的前半段发送电平,后半段归零。这样,每个位周期需要分为两部分。
因此,在Verilog中,可以使用一个计数器来跟踪每个位周期的两个阶段。例如,对于100kHz的速率,位周期是10us,每个阶段是5us。如果系统时钟是100MHz(10ns周期),则每个阶段需要500个时钟周期。
因此,代码中需要:
- 位周期计数器,计数到999(共1000个周期,每个周期10ns,合计10us)。
- 阶段计数器,每个位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前500周期为电平,后500周期为归零。
或者,使用状态机在发送每个位时,先进入电平阶段,等待500周期,然后进入归零阶段,再等待500周期,然后处理下一个位。
同时,需要处理32位的发送,以及字间隔的4个位周期(即4*10us=40us)。
这可能比较复杂,但可以简化处理,例如,在发送完32位后,等待4个位周期的时间,即40us,然后再准备发送下一个数据。
因此,状态机可能包括:
- IDLE:等待发送使能信号,加载数据,计算奇偶校验,进入发送状态。
- SEND_BIT:发送当前位,分为电平阶段和归零阶段。
- GAP:发送字间隔,等待4个位周期。
在SEND_BIT状态中,需要跟踪当前发送的位索引(从31到0),以及当前位所处的阶段(电平或归零)。
此外,需要生成正负信号,根据当前发送的位值,在电平阶段输出高或低,归零阶段输出零。
需要注意的是,ARINC 429的物理层是差分信号,通常用两条线表示正和负,因此可能用两个信号线:当发送逻辑1时,正线为高,负线为低;逻辑0时相反,归零时两条线都为低。或者,根据具体实现,可能有所不同。但用户可能希望简化,用单个信号表示,或者用两个输出信号表示正和负。
在代码示例中,可能需要定义两个输出信号,如tx_p和tx_n,当发送逻辑1时,tx_p为高,tx_n为低;逻辑0时相反,归零时两者均为低。
因此,在Verilog代码中,需要根据当前发送的位值和阶段来驱动tx_p和tx_n。
总结,代码的大致结构:
模块定义:
module arinc429_tx (
input clk, // 系统时钟,例如100MHz
input rst_n, // 异步复位,低有效
input [31:0] data_in, // 输入的32位数据(已包含Label, Data, SSM, SDI,但不含奇偶校验)
input tx_en, // 发送使能,高有效
output reg tx_p, // ARINC 429正差分信号
output reg tx_n // ARINC 429负差分信号
);
内部信号:
- 状态机状态:IDLE, SEND_BIT, GAP
- 位计数器:记录当前发送的位(31到0)
- 阶段计数器:记录位内的阶段(电平或归零)
- 奇偶校验位计算
- 分频计数器,用于生成位周期
具体实现步骤:
1. 计算奇偶校验位,将输入的31位数据(data_in[30:0])计算奇校验,生成第32位parity_bit,组合成完整的32位数据帧tx_data。
2. 状态机控制:
- 当tx_en有效且处于IDLE状态时,加载tx_data,进入SEND_BIT状态,初始化位计数器为31。
- 在SEND_BIT状态中,每个位分为两个阶段:电平和归零。使用计数器或状态来切换阶段。
- 每个阶段完成后,如果位未发送完,继续下一位;否则进入GAP状态,等待4个位周期。
- GAP完成后,回到IDLE状态。
3. 输出生成:
- 在电平阶段,根据当前位值设置tx_p和tx_n(1为tx_p=1, tx_n=0;0为tx_p=0, tx_n=1)。
- 在归零阶段,tx_p=0, tx_n=0。
可能的实现细节:
- 使用位计数器bit_cnt从31递减到0。
- 每个位发送需要两个阶段,使用一个phase标志(0表示电平阶段,1表示归零阶段)。
- 使用计数器来计时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
例如,对于100kHz速率,位周期10us,每个阶段5us。系统时钟100MHz,每个阶段需要500个周期。
在代码中,可以使用一个计数器count,每个阶段开始时复位,计数到499,然后切换阶段。
状态机转换:
- 在IDLE状态,当tx_en有效时,加载数据,计算奇偶校验,进入SEND_BIT状态,bit_cnt=31,phase=0,count=0。
- 在SEND_BIT状态:
- 如果phase=0(电平阶段):
- 输出对应的电平。
- 当count达到499时,切换到phase=1,复位count。
- 如果 phase=1(归零阶段):
- 输出归零。
- 当count达到499时,bit_cnt减1,如果bit_cnt >=0,回到phase=0,继续发送下一位;否则进入GAP状态,初始化gap_count=0。
- 在GAP状态:
- 每个位周期(10us)需要等待4个周期,即40us,相当于4000个系统时钟周期(假设每个位周期是1000个时钟周期,4个位周期是4000个周期)。
- 当gap_count达到3999时,回到IDLE状态。
需要注意,这里的计数可能需要根据实际系统时钟频率和ARINC 429速率调整。例如,如果系统时钟是100MHz,位周期是100kHz,则每个位周期是1000个时钟周期(10us / 10ns = 1000)。每个阶段500个周期。
因此,在SEND_BIT状态中,每个阶段需要计数到499(0-499共500个周期)。
在GAP状态,需要等待4个位周期,即4*1000=4000个周期。
此外,计算奇偶校验位时,需要将data_in的31位加上SSM、SDI等,但根据用户之前的描述,数据帧是32位,其中前31位包括Label(8)、Data(19)、SSM(2)、SDI(2),然后奇偶校验位(1位)。但用户提供的输入是32位data_in,可能已经包含了这些字段,但需要确认是否包含奇偶校验位。根据用户之前的示例,奇偶校验位是第32位,由发送模块计算。因此,输入data_in可能是31位,发送模块计算第32位奇偶校验,组合成32位tx_data。或者,用户提供的data_in是已经包含所有32位,但需要重新计算奇偶校验。需要明确这一点。
根据用户之前的ARINC 429数据帧结构,奇偶校验位是1位,确保32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因此,发送模块需要将前31位(Label、Data、SSM、SDI)作为输入,然后计算奇偶位,组合成32位数据帧。因此,data_in应该是31位,或者模块内部需要处理。但用户的问题中可能希望输入是完整的32位,或者需要模块自己计算。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在代码示例中,假设data_in是31位,发送模块计算奇偶校验位,组合成32位的tx_data。或者,如果用户提供的data_in已经是32位,但需要重新计算奇偶校验,可能需要覆盖最后一位。需要明确。例如,用户可能需要输入Label、Data、SSM、SDI共31位,发送模块计算奇偶校验,组成32位。
因此,在代码中,可能需要:
input [30:0] data_in, // 31位数据(Label, Data, SSM, SDI)
然后计算奇偶校验位:
parity_bit = ~(^data_in); // 奇校验,如果data_in中1的个数是偶数,则parity_bit=1,否则0
tx_data = {data_in, parity_bit};
但需要确认奇校验的定义:奇校验位使得总共有奇数个1。因此,如果data_in中1的个数是偶数,则parity_bit=1;如果是奇数,则parity_bit=0。
因此,parity_bit = ^data_in ? 0 : 1; 或者 parity_bit = ~(^data_in);
在Verilog中,^data_in是缩位异或,如果data_in中有奇数个1,则结果为1,否则0。因此,奇校验位应为~^data_in,这样总共有奇数个1。
例如,如果data_in有奇数个1,则^data_in=1,parity_bit=0,总共有奇数+0=奇数个1?不,data_in有奇数个1,parity_bit=0,总共有奇数+0=奇数,对吗?是的。如果data_in有偶数个1,则^data_in=0,parity_bit=1,总共有偶数+1=奇数。因此,parity_bit = ~(^data_in)。
因此,代码中:
wire parity_bit = ~(^data_in);
tx_data = {data_in, parity_bit};
但假设data_in是31位,所以tx_data是32位。
但根据用户之前的描述,数据帧结构是:
标号8位,数据字段19位,SSM 2位,SDI 2位,奇偶校验1位。总共8+19+2+2+1=32位。因此,data_in应该包含前31位(标号8,数据19,SSM2,SDI2),共31位,然后奇偶校验位是第32位。
因此,发送模块的输入应该是31位,奇偶校验位由模块计算。
但用户的问题中提到“编写一段verilog hdl代码,来实现arinc429总线协议”,可能需要模块接收各个字段(Label, Data, SSM, SDI),然后组合成数据帧。或者,用户可能希望输入是完整的32位数据,包括奇偶校验位,但需要模块重新计算。这需要明确。
为了简化,假设用户希望模块接收Label(8位)、Data(19位)、SSM(2位)、SDI(2位),共31位,然后模块计算奇偶校验位,组成32位数据帧。因此,模块的输入端口可能需要分解为这些字段,而不是一个32位的data_in。
但根据用户的问题,可能希望简化输入为一个32位数据,其中前31位是需要发送的数据,最后一位由模块计算。或者,用户可能希望模块自动处理这些字段。这需要假设。
为了代码示例的简洁,可能假设输入是31位数据(Label, Data, SSM, SDI),然后模块计算奇偶校验位,组成32位数据帧。因此,模块的输入端口可能包括这些字段,例如:
input [7:0] label,
input [18:0] data_field,
input [1:0] ssm,
input [1:0] sdi,
然后组合成31位:
wire [30:0] data_in = {label, data_field, ssm, sdi};
然后计算奇偶校验位,组成32位tx_data。
但为了简化,可能在代码示例中,用户提供一个32位的data_in,其中已经包含了Label、Data、SSM、SDI,但最后一位需要被奇偶校验位覆盖。或者,用户可能希望模块自动处理这些字段的组合。
不过,为了代码的通用性,可能将输入作为31位,然后模块计算奇偶校验,组成32位。或者,假设输入是32位,但最后一位会被模块重新计算的奇偶校验位覆盖。
但根据协议,奇偶校验位是第32位,即最低位,因为传输顺序是MSB first。例如,32位数据中,bit31是MSB,bit0是LSB(奇偶校验位)。因此,发送顺序是从bit31到bit0。
因此,在代码中,需要确保tx_data的bit31是Label的最高位,依此类推,最后bit0是奇偶校验位。
例如,tx_data的结构:
tx_data[31:24] = Label (8位)
tx_data[23:5] = Data Field (19位)
tx_data[4:3] = SSM (2位)
tx_data[2:1] = SDI (2位)
tx_data[0] = parity_bit (1位)
但需要确认各字段的位置是否正确。根据用户之前的描述:
数据帧结构是:
1. 标号(8位)
2. 数据字段(19位)
3. SSM(2位)
4. SDI(2位)
5. 奇偶校验位(1位)
总共有8+19+2+2+1=32位。传输顺序是MSB first,即先发送标号的最高位,最后发送奇偶校验位。
因此,在32位数据中,标号占据最高8位(bits 31-24),数据字段接下来19位(bits 23-5),SSM 2位(bits 4-3),SDI 2位(bits 2-1),奇偶校验位 bit0。
因此,tx_data的结构应为:
tx_data = {label, data_field, ssm, sdi, parity_bit};
其中,label是8位,data_field是19位,ssm是2位,sdi是2位,parity_bit是1位,总32位。
因此,模块的输入可能需要这些字段分开,或者合并为一个32位数据,但需要正确排列。
为了简化代码示例,可能假设模块的输入是分开的label、data_field、ssm、sdi,然后模块内部组合并计算奇偶校验。但用户的问题可能希望输入是一个完整的32位数据,其中奇偶校验位由模块计算。因此,可能需要调整。
例如,模块的输入是31位(label 8, data 19, ssm 2, sdi 2),共31位,然后模块计算奇偶校验位,组成32位数据。
因此,代码中:
input [7:0] label,
input [18:0] data_field,
input [1:0] ssm,
input [1:0] sdi,
然后组合成31位:
wire [30:0] data_in = {label, data_field, ssm, sdi};
parity_bit = ~(^data_in);
tx_data = {data_in, parity_bit};
但这样tx_data是32位,其中最高位是label[7],最低位是parity_bit。
发送顺序是从tx_data[31]到tx_data[0],即先发送label的最高位,最后发送奇偶校验位。
这样,在发送时,从bit31到bit0依次发送。
因此,在Verilog代码中,位计数器从31递减到0。
综上,代码的大致步骤:
1. 模块定义,输入包括label、data_field、ssm、sdi、tx_en等,输出tx_p和tx_n。
2. 计算奇偶校验,组合成32位tx_data。
3. 状态机管理发送过程。
4. 位计数和阶段计数,控制每个位的发送和归零。
5. 输出信号根据当前位值和阶段驱动。
可能的代码实现:
module arinc429_tx (
input clk, // 系统时钟(例如100MHz)
input rst_n, // 异步复位,低电平有效
input [7:0] label, // 8位标号
input [18:0] data_field, // 19位数据字段
input [1:0] ssm, // 2位SSM
input [1:0] sdi, // 2位SDI
input tx_en, // 发送使能,高电平有效
output reg tx_p, // ARINC 429正信号
output reg tx_n // ARINC 429负信号
);
// 状态定义
localparam IDLE = 2'b00;
localparam SEND_BIT = 2'b01;
localparam GAP = 2'b10;
reg [1:0] state;
reg [31:0] tx_data; // 完整32位数据帧
reg [5:0] bit_cnt; // 位计数器(0-31)
reg [9:0] phase_cnt; // 阶段计数器(0-999,假设100kHz速率,系统时钟100MHz)
reg [12:0] gap_cnt; // 间隔计数器(0-3999)
// 奇偶校验计算
wire parity_bit = ~(^{label, data_field, ssm, sdi});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begin
if (!rst_n) begin
state <= IDLE;
tx_p <= 0;
tx_n <= 0;
tx_data <= 0;
bit_cnt <= 0;
phase_cnt <= 0;
gap_cnt <= 0;
end else begin
case (state)
IDLE: begin
if (tx_en) begin
// 组合数据帧并计算奇偶校验
tx_data <= {label, data_field, ssm, sdi, parity_bit};
state <= SEND_BIT;
bit_cnt <= 31; // 从最高位开始发送
phase_cnt <= 0;
end
end
SEND_BIT: begin
if (phase_cnt < 999) begin // 每个位周期1000个时钟周期(10us)
phase_cnt <= phase_cnt + 1;
// 前半周期发送电平,后半归零
if (phase_cnt < 500) begin
// 电平阶段
tx_p <= tx_data[bit_cnt]; // 逻辑1:tx_p=1, tx_n=0
tx_n <= ~tx_data[bit_cnt];
end else begin
// 归零阶段
tx_p <= 0;
tx_n <= 0;
end
end else begin
phase_cnt <= 0;
if (bit_cnt == 0) begin
// 所有位发送完成,进入间隔
state <= GAP;
gap_cnt <= 0;
end else begin
bit_cnt <= bit_cnt - 1;
end
end
end
GAP: begin
if (gap_cnt < 3999) begin // 4个位周期的间隔
gap_cnt <= gap_cnt + 1;
end else begin
state <= IDLE;
end
// 间隔期间保持归零
tx_p <= 0;
tx_n <= 0;
end
default: state <= IDLE;
endcase
end
end
endmodule
需要注意,这段代码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阶段计数器的判断:每个位周期是1000个时钟周期(假设系统时钟100MHz,ARINC 429速率100kHz),但代码中使用phase_cnt < 999,即计数到999,共1000次。这正确。
2. 电平阶段和归零阶段的划分:前500个周期发送电平,后500归零。因此,phase_cnt < 500时发送电平,否则归零。这样,每个位周期中,前500时钟周期是电平,后500是归零。
3. 在SEND_BIT状态中,当phase_cnt达到999时,进入下一个位或进入GAP。
4. 奇偶校验的计算是否正确:parity_bit = ~(^{label, data_field, ssm, sdi}); 这里将前31位异或后取反,确保总共有奇数个1。
5. 位计数器bit_cnt从31递减到0,发送顺序正确。
6. 在GAP状态,等待4个位周期,即4000个时钟周期(每个位周期1000,4个即4000)。
7. 输出信号tx_p和tx_n在电平阶段根据当前位值设置,归零阶段置零。
然而,可能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 ARINC 429的归零码是在每个位周期结束时归零,还是中间归零?根据之前的描述,每个位周期中间归零,即前半段是电平,后半段归零。因此,代码中的划分是正确的。
- 需要验证在发送逻辑1时,tx_p=1,tx_n=0;逻辑0时tx_p=0,tx_n=1。在归零阶段,两者均为0。这符合双极性归零码的要求。
- 状态机中的相位计数器可能需要更精确的控制,例如在SEND_BIT状态中,每个位周期分为两个阶段,而不仅仅是根据phase_cnt的范围。或者,可以使用更细粒度的状态,例如在SEND_BIT状态中分为SEND_HIGH和SEND_ZERO子状态,每个状态持续500个周期。
但当前代码使用一个phase_cnt计数器来管理整个位周期的两个阶段,可能更简洁。
此外,需要考虑不同的传输速率(12.5kHz和100kHz),但代码中固定为100kHz。为了支持可配置的速率,可能需要添加一个速率选择信号,并根据选择调整分频系数。但用户的问题中没有提到这点,因此代码示例可以简化,只处理一种速率。
最后,测试这个模块时,需要验证发送的波形是否符合ARINC 429的编码规范,包括电平、归零、奇偶校验和字间隔。</think>以下是一个基于ARINC 429编码原理的Verilog HDL发送模块示例,实现了数据帧封装、双极性归零码(BPRZ)生成和协议时序控制:
```verilog
// ARINC 429 发送模块
module arinc429_tx (
input clk, // 系统时钟(例如100MHz)
input rst_n, // 异步复位(低有效)
input [7:0] label, // 8位标号
input [18:0] data, // 19位数据字段
input [1:0] ssm, // 2位SSM
input [1:0] sdi, // 2位SDI
input tx_en, // 发送使能
output reg tx_p, // +10V差分信号
output reg tx_n // -10V差分信号
);
// ========== 状态定义 ==========
localparam IDLE = 2'b00;
localparam SEND_BIT = 2'b01;
localparam GAP = 2'b10;
// ========== 信号定义 ==========
reg [1:0] state; // 状态机
reg [31:0] shift_reg; // 移位寄存器
reg [5:0] bit_cnt; // 位计数器(0-31)
reg [9:0] cycle_cnt; // 周期计数器(100kHz时10us=1000周期)
reg [11:0] gap_cnt; // 字间隔计数器
// ========== 奇偶校验计算 ==========
wire parity_bit = ~(^{label, data, ssm, sdi}); // 奇校验
// ========== 主状态机 ==========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begin
if (!rst_n) begin
state <= IDLE;
tx_p <= 0;
tx_n <= 0;
shift_reg <= 0;
bit_cnt <= 31;
cycle_cnt <= 0;
gap_cnt <= 0;
end else begin
case (state)
// 空闲状态
IDLE: begin
if (tx_en) begin
shift_reg <= {label, data, ssm, sdi, parity_bit}; // 组装数据帧
state <= SEND_BIT;
bit_cnt <= 31;
cycle_cnt <= 0;
end
end
// 发送数据位状态
SEND_BIT: begin
if (cycle_cnt < 999) begin // 100kHz速率:10us/位
cycle_cnt <= cycle_cnt + 1;
// BPRZ编码:前5us电平,后5us归零
if (cycle_cnt < 500) begin // 前半周期发送电平
tx_p <= shift_reg[bit_cnt]; // 逻辑1:+10V, 逻辑0:-10V
tx_n <= ~shift_reg[bit_cnt];
end else begin // 后半周期归零
tx_p <= 0;
tx_n <= 0;
end
end else begin
cycle_cnt <= 0;
if (bit_cnt == 0) begin // 32位发送完成
state <= GAP;
gap_cnt <= 0;
end else begin
bit_cnt <= bit_cnt - 1; // 移至下一位
end
end
end
// 字间隔状态(4个位周期)
GAP: begin
tx_p <= 0;
tx_n <= 0;
if (gap_cnt < 3999) begin // 4*1000=4000周期(40us)
gap_cnt <= gap_cnt + 1;
end else begin
state <= IDLE; // 返回空闲状态
end
end
endcase
end
end
endmodule
```
---
### **代码功能解析**
1. **数据帧组装**
- 输入`label`(8位)、`data`(19位)、`ssm`(2位)、`sdi`(2位)
- 自动计算奇校验位`parity_bit`
- 组合为32位数据帧:
$$ \text{shift\_reg} = \{label, data, ssm, sdi, parity\_bit\} $$
2. **BPRZ编码实现**
- 每个位周期分为两阶段:
- **前500周期**:发送电平(逻辑1: `tx_p=1, tx_n=0`;逻辑0: `tx_p=0, tx_n=1`)
- **后500周期**:归零(`tx_p=0, tx_n=0`)
- 通过`cycle_cnt`计数器控制时序
3. **协议时序控制**
- 发送完32位数据后插入**4个位周期**(40us)的字间隔
- 状态机管理发送流程:`IDLE → SEND_BIT → GAP → IDLE`
---
### **使用示例**
```verilog
// 测试平台示例
module tb_arinc429_tx();
reg clk, rst_n, tx_en;
reg [7:0] label;
reg [18:0] data;
reg [1:0] ssm, sdi;
wire tx_p, tx_n;
arinc429_tx uut (
.clk(clk),
.rst_n(rst_n),
.label(label),
.data(data),
.ssm(ssm),
.sdi(sdi),
.tx_en(tx_en),
.tx_p(tx_p),
.tx_n(tx_n)
);
initial begin
clk = 0;
forever #5 clk = ~clk; // 100MHz时钟
end
initial begin
rst_n = 0;
tx_en = 0;
#100;
rst_n = 1;
// 发送示例数据
label = 8'h25; // 标号025(八进制)
data = 19'h12345; // 数据字段
ssm = 2'b00; // 正常状态
sdi = 2'b00; // 默认地址
tx_en = 1; // 启动发送
#10;
tx_en = 0; // 单次发送
end
endmodule
```
---
### **关键参数说明**
| 参数 | 值 | 说明 |
|---------------|--------------|--------------------------|
| **位速率** | 100kHz | 每位10us(500周期电平 + 500周期归零)|
| **字间隔** | 40us | 4个位周期 |
| **电平标准** | ±10V模拟信号 | 实际硬件需通过驱动芯片实现|
此代码实现了ARINC 429协议的核心功能,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硬件平台调整电平驱动部分,并可通过添加配置寄存器支持多种速率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