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如何在connect后获得源端口?

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getsockname()函数来获取本地socket地址信息,包括IP地址和端口号,并通过getpeername()函数来获取对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利用getsockname()获得sockaddr,在强转成sockaddr_in结构体。里面就包含了IP和端口信息。
getpeername() 函数可以获得对端的IP和端口。
 参考:http://www.experts-exchange.com/Programming/System/Linux/Q_23504732.html
<think>我们注意到用户的问题:在Linux网络编程中,在调用connect()之前需要手动设置某个参数以避免内核自动分配。用户想知道应该设置什么选项。根据网络编程的最佳实践,在connect()之前设置选项通常是为了避免内核在连接建立时自动分配缓冲区或端口,或者是为了设置特定的套接字属性。结合引用内容,特别是引用[2]中提到了设置套接字选项的方法,我们可以推断用户可能关心的是如何设置套接字选项以控制内核的行为。在connect()之前设置选项的常见场景包括:1.设置套接字为非阻塞模式(non-blocking):这样在调用connect()时不会阻塞,而是立即返回,然后通过select/poll/epoll等IO多路复用机制来检测连接是否完成(引用[1]和[4]提到了IO多路复用)。2.设置发送或接收缓冲区大小(SO_SNDBUF/SO_RCVBUF):在连接建立前设置可以避免内核在连接建立过程中使用默认值,并且可以确保在连接建立后立即使用设定的缓冲区大小(但要注意,设置的值可能会被内核调整,如之前讨论的缓冲区设置问题)。3.设置地址重用(SO_REUSEADDR):对于服务器端,在bind()之前设置SO_REUSEADDR选项可以允许重用处于TIME_WAIT状态的地址,但注意这个选项通常用于服务器端,在客户端使用较少。不过,在客户端有时也会设置SO_REUSEADDR,特别是在需要绑定到特定端口时。4.设置其他选项,如TCP_NODELAY(禁用Nagle算法)等。但是,用户特别提到“避免内核自动分配”,这通常指的是避免内核自动分配端口(对于客户端)或者避免内核在连接建立时自动分配缓冲区。在客户端,我们通常不会手动设置端口,而是由内核自动分配一个临时端口。所以,这里更可能指的是缓冲区。然而,在connect()之前设置缓冲区大小(SO_SNDBUF/SO_RCVBUF)可以避免内核在连接建立过程中使用默认的缓冲区大小,从而在连接建立后立即使用我们设定的缓冲区大小。但是,内核可能会根据系统参数调整我们设定的值(如之前讨论的加倍、最大值限制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选项:SO_BINDTODEVICE,用于将套接字绑定到特定的网络接口,但这与“自动分配”关系不大。根据经验,另一个常见的在connect()之前设置的选项是IP_MULTICAST_IF(用于多播)等,但这些属于特定用途。因此,结合用户的问题,我们重点考虑设置缓冲区大小(SO_SNDBUF/SO_RCVBUF)和设置非阻塞模式(O_NONBLOCK)这两个选项。但用户提到“避免内核自动分配”,更可能指的是缓冲区,因为内核在连接建立时会自动分配缓冲区。如果我们希望在连接建立前就分配好指定大小的缓冲区,那么就需要在connect()之前设置SO_SNDBUF和SO_RCVBUF。所以,答案可能是:在connect()之前设置SO_SNDBUF和SO_RCVBUF选项,以避免内核使用默认值自动分配发送和接收缓冲区。示例代码:```cint sock=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0); intsend_buf_size=1024*64; //64KBint recv_buf_size=1024*64;//64KB//设置发送缓冲区if(setsockopt(sock, SOL_SOCKET,SO_SNDBUF,&send_buf_size,sizeof(send_buf_size)) <0){perror("setsockoptSO_SNDBUF");} //设置接收缓冲区if(setsockopt(sock, SOL_SOCKET,SO_RCVBUF,&recv_buf_size, sizeof(recv_buf_size)) <0) {perror("setsockopt SO_RCVBUF"); }//然后调用connectstruct sockaddr_inserver_addr;// ...设置server_addrif(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sizeof(server_addr)) <0) {perror("connect");}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缓冲区大小可能会受到内核限制(如/proc/sys/net/core/wmem_max和rmem_max),实际生效的大小可能与我们设置的不同,可以通过getsockopt来验证。另外,如果用户希望设置非阻塞模式,可以使用fcntl设置O_NONBLOCK标志: ```c//设置非阻塞intflags =fcntl(sock,F_GETFL,0);fcntl(sock,F_SETFL,flags |O_NONBLOCK);//然后调用connect,此时connect会立即返回-1,并设置errno为EINPROGRESS```综上所述,用户可能关心的是设置缓冲区大小,以避免内核自动分配默认大小的缓冲区。但也不排除设置非阻塞模式(因为非阻塞模式可以避免内核自动分配线程资源,转而使用IO多路复用)。考虑到引用[1]和[4]都提到了IO多路复用,用户可能是在非阻塞模式下使用IO多路复用,所以设置非阻塞模式也是常见做法。因此,我们给出两个可能的选项:1.设置缓冲区大小(SO_SNDBUF/SO_RCVBUF)2.设置非阻塞模式(O_NONBLOCK)但用户的问题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缓冲区还是非阻塞,所以我们可以将两者都作为在connect()之前需要设置的重要选项进行说明。最终回答:在Linux网络编程中,在调用connect()之前,通常需要设置以下选项以避免内核自动分配或使用默认行为:- **设置套接字为非阻塞模式**:通过`fcntl`设置`O_NONBLOCK`标志,这样`connect()`会立即返回,连接建立过程在后台进行,之后可以通过IO多路复用(如`select`、`poll`、`epoll`)来检测连接完成事件[^1][^4]。-**设置发送/接收缓冲区大小**:通过`setsockopt`设置`SO_SNDBUF`和`SO_RCVBUF`选项,指定发送和接收缓冲区的大小,避免内核在连接建立时自动分配默认大小的缓冲区(注意:实际分配的大小可能会被内核调整)[^2]。另外,根据具体需求,可能还需要设置其他选项,例如:- `SO_REUSEADDR`:通常用于服务器端,在客户端也可以用于重用本地地址(特别是当客户端需要绑定到特定端口时)。- `TCP_NODELAY`:在建立连接后立即设置,用于禁用Nagle算法,减少延迟。但用户特别强调的是“避免内核自动分配”,所以重点是非阻塞模式和缓冲区大小。下面给出一个代码示例,展示在connect之前设置非阻塞和缓冲区:```c#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ocket.h>#include <fcntl.h> #include<netinet/in.h>#include <unistd.h>#include <stdio.h> #include<errno.h> intmain(){int sock=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0);if (sock<0){perror("socket");return -1;}//设置非阻塞intflags =fcntl(sock,F_GETFL,0);if(fcntl(sock, F_SETFL, flags| O_NONBLOCK) <0) {perror("fcntl");close(sock);return -1;}//设置发送缓冲区intsend_buf_size=64*1024; //64KBif(setsockopt(sock, SOL_SOCKET,SO_SNDBUF,&send_buf_size,sizeof(send_buf_size)) <0){perror("setsockoptSO_SNDBUF");}//设置接收缓冲区int recv_buf_size=64 *1024;//64KBif (setsockopt(sock,SOL_SOCKET, SO_RCVBUF, &recv_buf_size,sizeof(recv_buf_size))<0){perror("setsockoptSO_RCVBUF");}structsockaddr_in server_addr ={.sin_family =AF_INET,.sin_port= htons(8080),.sin_addr.s_addr =inet_addr("127.0.0.1")};//非阻塞connect会立即返回if(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sizeof(server_addr)) <0) {if(errno ==EINPROGRESS){printf("Connectin progress\n");//使用select/poll/epoll等待连接完成} else{perror("connect");close(sock);return-1;}}// ...后续处理close(sock);return0;} ```注意:非阻塞connect的使用需要后续使用IO多路复用来检测连接是否成功建立。因此,用户的问题答案可以总结为:在connect()之前,通常需要设置非阻塞模式(使用fcntl)和缓冲区大小(使用setsockopt)来避免内核自动分配默认资源。相关问题:1.非阻塞connect如何处理EINPROGRESS错误?2.如何验证设置的缓冲区大小实际生效?3.在connect之前设置TCP_NODELAY选项是否有效?4.为什么设置非阻塞模式要使用fcntl而不是setsockopt?5.在非阻塞connect之后,如何检测连接成功或失败?</think>### Linux网络编程:connect()前设置选项避免内核自动分配 在Linux网络编程中,在调用`connect()`之前需要手动设置**`SO_RCVBUF`和`SO_SNDBUF`**选项以避免内核自动分配缓冲区大小。这是网络性能调优的关键步骤。 #### 核心原理 1. **内核自动分配机制**: - 创建socket时,内核会自动分配默认大小的发送/接收缓冲区 - 默认值由`/proc/sys/net/ipv4/tcp_wmem`和`/proc/sys/net/ipv4/tcp_rmem`控制 - 连接建立后内核会基于网络状况动态调整缓冲区大小[^3] 2. **提前设置的必要性**: $$ \text{最佳缓冲区大小} \geq \text{带宽} \times \text{延迟} $$ - 高延迟网络需要大缓冲区避免性能瓶颈 - 内核的自动分配可能无法满足特定应用需求 - 连接建立后设置可能被内核的动态调整覆盖 #### 正确设置方法 ```c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设置发送缓冲区(在connect前!) int snd_buf_size = 256 * 1024; // 256KB setsockopt(sockfd, SOL_SOCKET, SO_SNDBUF, &snd_buf_size, sizeof(snd_buf_size)); // 设置接收缓冲区 int rcv_buf_size = 512 * 1024; // 512KB setsockopt(sockfd, SOL_SOCKET, SO_RCVBUF, &rcv_buf_size, sizeof(rcv_buf_size)); // 然后调用connect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 {...}; connect(sockfd,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 #### 注意事项 1. **内核限制检查**: ```bash # 查看最大允许值 cat /proc/sys/net/core/wmem_max cat /proc/sys/net/core/rmem_max ``` - 设置值超过限制会被内核截断[^3] 2. **实际生效验证**: ```c int actual; socklen_t len = sizeof(actual); getsockopt(sockfd, SOL_SOCKET, SO_SNDBUF, &actual, &len); printf("Actual send buffer: %d\n", actual); ``` 3. **内核加倍机制**: - Linux会将设置值**自动加倍**(例如设置256KB → 实际512KB) - 计算公式:$实际大小 = 2 \times 设置值$ #### 其他相关选项 1. **`TCP_NODELAY`**: ```c int flag = 1; setsockopt(sockfd, IPPROTO_TCP, TCP_NODELAY, &flag, sizeof(flag)); ``` - 禁用Nagle算法,减少小数据包延迟 2. **`SO_REUSEADDR`**: ```c int reuse = 1; setsockopt(sockf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reuse, sizeof(reuse)); ``` - 允许快速重用TIME_WAIT状态的地址[^2] #### 最佳实践流程图 ```mermaid graph TD A[创建socket] --> B[设置SO_SNDBUF/SO_RCVBUF] B --> C[设置TCP_NODELAY/SO_REUSEADDR] C --> D[调用connect] D --> E[进行数据传输] ``` #### 性能影响 | 场景 | 默认缓冲区 | 手动优化缓冲区 | |------|-----------|---------------| | 高延迟网络 | 频繁阻塞 | 平滑数据传输 | | 高速网络 | 带宽利用率低 | 最大化吞吐量 | | 突发流量 | 易丢包 | 减少丢包率 | --- ### 相关问题 1. 如何计算高延迟网络所需的最佳TCP缓冲区大小? 2. Linux内核的TCP自动调整机制如何覆盖应用层设置? 3. 设置SO_SNDBUF时返回EINVAL错误有哪些常见原因? 4. UDP套接字是否需要设置SO_SNDBUF/SO_RCVBUF?[^5] 5. 如何永久修改系统的TCP缓冲区默认大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