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享乐”主义是眼下web2.0企业们热衷谈论的话题。由于消费化概念的勃兴,新兴的商业形态中或多或少都增加了娱乐的因素。
发自内心地讲,虽然大家都在讨论web2.0这个概念,但确实有点泛滥了。拿到投资、流量多高、铁定上市,如此如此。
Web2.0企业们现在形成了一个风格,一露面必然要谈一谈商业模式,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范式:不谈上业模式的似乎就不是web2.0。至于有没有、该不该谈到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我常去看王冉、谢文两位老兄的博客,这两位是这波互联网中为数不多的保持冷静的人士之二。他们也提出了自己对web2.0的一些质疑。有一些我认同,有一些我也存疑。有一个问题一直想问:还在画饼的时候,商业模式就有那么重要吗?对一个web2.0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又是什么?
Xplus这几天也开始推广自己了。这个漂亮的小玩意儿实际上早已成型,过去一段时间内,它并未在产品上做多少改进,更多的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式。曾经有很多极富创意的观点诞生,但试验来试验去,它发现了一个不大像承认的话题:作为一个电子杂志,还必须走广告的道路。
这是让一部分人所失望的:热闹了半天,难道就是要跟传统媒体竞争吗?
这实际上是很多所谓web2.0企业都面临的尴尬。无论形式多么美妙,到最后可能回到一条老路。谁都可以把未来描绘得天花乱坠,但无人可以确保未来一定就会是什么样子。
如同体育竞赛,夺标热门往往并不能保证笑到最后。假设外界条件是公平的,一场比赛下来,决定结果的并不是名气与技术,而是比赛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把握机会的能力。
恰恰如此,商业模式也是在业务产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戴尔模式一直是快速消费品和传统IT产品企业消防的典范,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无数中国企业都喊出了向戴尔学习的口号。如今没人提了,仿佛没发生过这事似的。而根本的原因正是在于——一个成熟的、独特的商业模式是在业务成长过程中不断的修正、逐渐形成的,并非一开始设定的。如果那样,世界将会简单很多。
无论行业和新鲜概念,要实现商业化,必备的商业要素无法绕过,这包括了用户、技术、品牌、产品和服务等。任何一个商业企业,无论它包装了何等绚丽的外衣,它要做的事情就是对于上那些必备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控制。所以,你可以常常看到做汽车的CEO跑去做IT了。这不稀奇。
一部分Web2.0企业们暂时还不这样想,主流的声音往往集中在自己具备如何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商业模式上。我相信,这只对一部分人有效,包括投资者(主要也是投资者)。但是,成熟的投资者看中的也并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可操作性和有效的用户量。
Ebay易趣进入中国也有一些日子了,跟阿里巴巴当初很相似,它所倡导的模式在当日的中国掀起的浪潮,绝不比现在的Web2.0温度低。然而这几年下来,ebay在中国所做的事情却依然还是像任何传统企业一样那样——寻找客户,阿里巴巴也就是这两年才有了人气。
商业模式往往是领先于市场认知的,而“精确用户”的形成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对于xplus这样的网络杂志而言,广告主依然是具备决定性的,比如,一些关键的问题是:广告主为什么要以xplus所要求的那样改变自己的投放方式?
将来有一天,这一切可能会改变。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xplus和杨澜的《LAN》这样的漂亮的新媒体还需要面对任何一个新成立的传统企业所需要面对的传统问题。对于用户来说,真正有吸引力的不是精彩的商业模式,而是实实在在的价值与体验。说到底,无论是什么杂志,如果不好看,就不会再去看。
有一天听到一个军事专家介绍美国如何研发隐形飞机这样的高技术产品。在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的同时,还需要做一个“不可行性论证”。两个论证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执行后者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取消项目,恰恰是为了让项目更加完善。
这也给了我们一点思考。我们绝不是说商业模式不重要,我们想说的只是:但真的就有web2.0们说的那么重要吗?
更多文章请访问原始博客:“
http://web.mblogger.cn/xun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