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笔记

本书探讨了科学领域中的各种假设及其对我们思维的影响,鼓励读者跳出固有观念,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日】 竹内薰 著


本书通过各类科学领域的事例,介绍了支配着我们头脑的各种假设,并向各位传授了不依照成见进行判断的诀窍。


序章 飞机为什么会飞

–其实啊……目前还没人能解释清楚

总结

全世界都是假设!
你心目中那些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定论,其实都是假设。你脑子里的各种常识,也不过是假设而已。
本书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以下三点:

  • 这个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
  • 科学绝不是万能的。
  • 我们的头脑都已经僵化了。

思考

请注意,看这本书时你已经进入了一个假设的世界,也就是说,这本书的观点也是一种假设。你可以怀疑,理解,或者提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章 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

总结

  • 常识不过是一种成见
    所谓常识,就是指生活在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大多数人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之后的章节,我们会将这类常识称为“假设”。毕竟,常识都不过是假设而已
    我们的世界观,还有父母和学校教给我们的知识,都是假设
    然而,很少有人能明确意识到我们的常识都是假设。
  • 头脑僵硬的人和头脑灵活的人
    如果你被常识框的死死的,没有意识到自己脑子里都是假设,那不得不说,你是一个头脑僵硬的人。头脑越僵硬,就越容易随波逐流,任人摆布。
  • 出门旅游是颠覆常识的好机会。
  • 摆脱根深蒂固的假设的确很难。
    当然,我们不可能为了摆脱脑子里的常识环游世界,也不肯能穿越时空,但是可以养成怀疑常识的习惯。如此一来,你看待世界和感知世界的角度也会和原来大不相同。
  • 大胆怀疑常识吧!

思考

虽然或许我们的常识都是假设,但是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这些常识,如果每个常识都要仔细推敲,那么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肯定会降低。反之,我觉得只要我们达到能意识到这些是假设就行了,当需要进行知识或理论的专项思考和扩展时,就可以大胆怀疑这些常识了。


第二章 察觉自己头脑中的假设

总结

  • 数据不能推翻假设,也不能改变理论。唯有理论才能推翻理论—皮埃尔 迪昂
  • 唯有理论才能推翻假设
  • 假设其实就是一个框架
    不属于这个框架的数据,自然就无法发挥出数据应有的功能。
  • 如何推翻框架
    唯一的办法就是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框架。必须有人提出一个全新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推翻现有的假设。
  • 人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诠释事物
    当事实与现有框架不符合时,人们往往会歪曲事实,把它硬塞给框架中。当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歪曲事实。正因为是无意识的,才无法察觉到自己已经被某个假设牢牢束缚住了。
  • 能够推到旧假设的,只有那些察觉到旧假设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新的假设的人

思考

假设和事实,不是一个维度,事实是由数据组成,按照书中观点,那么事实也不能推翻假设,只有提出新的假设,再用数据验证,推翻旧的假设。你认为呢?


第三章 假设的一百八十度大逆转

总结

  • 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
    “正确的方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 假设分为很多种。
    经过实验的反复验证,深入人心的假设,就是“白色假设”,然而,看似完美的假设也有可能被颠覆。
    无限接近谎言、不符合实验与观察结果的假设,就是“黑色假设”。不过这样的黑色假设也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转化为白色假设。
  • “灰色假设”。
    灰色假设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
  • 决定假设是黑还是白,其实是我们身边的人。
    同时代的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它就是白色假设,反之,如果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个假设是错误的,那它就是黑色假设。如果专家的意见不统一,那它就是灰色假设。
    人类
    构筑的世界是建立在语言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所有文化都是假设。
  • 看上去再白的灰色假设,也有可能突然变黑,反之亦然
    我们要大胆跳出固有观念,避免先入为主,用智慧与灵活的思路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

思考

这章可以理解为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很多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处于有时黑有时白的灰色地带。


第四章 假设与真理的纠结关系

总结

  • 科学必须可被证伪
    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哲学家卡尔 波普尔在著作中《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对“科学”做出了如上定义。举个例子,即便你做了一百万次实验,得到了一百万个能够支持这个理论的结果,要是第一百万零一次的结果与理论不符,并且是精密的实验数据的话,那理论就失去了它的正确性。
    总而言之,我们无法彻底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这就是科学与数学的区别。数学是可以被证明的,因为数学是“概念”,是头脑思考的产物。
  • 科学原本是哲学。
    即便是今天,如果你在西方国家拿到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你得到的称号依然是“哲学博士”。
  • 历史也不过是假设的集合体。

思考

假设和真理有类似的地方。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真理也有可能转化为谬误。
但是也有不同,世上存在绝对真理(相对于人类),而不存在绝对假设(按照书中观点)。


第五章 “大假设”的世界可能存在

总结

  • “智慧设计者”大假设
    这个假设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在1999年提出——宇宙的某处有一位智慧设计者,就是他设计了DNA,创造出了地球生物。
  • 大爆炸并不是宇宙的起源
    从某种角度来看,大爆炸假设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非常接近。因为这两套假设完全没有提及宇宙的起源,却完美的解释了宇宙起源之后的发展。。
  • “超弦理论”大假设
    作者说,超弦理论是一种诠释宇宙森罗万象的终极理论。
  • 不懂装懂最危险
    还没搞清楚的事情,就应该老老实实告诉对方,这件事现在还没搞清楚。模棱两可的态度最害人。
    如果把没有百分之百搞懂的东西说成已经完全搞懂了的东西,用填鸭式方法塞进大家脑子里,大家就会先入为主,也就不容易对此抱怀疑的态度。

思考

非常同意作者最后一个观点。先入为主就可能直接扼杀了创意的种子。
当我们被先入为主时,应该有这种辨别的意识,不要被其影响。


第六章 撇开假设进行思考

总结

  • 角色理论
    人人都有多重人格。角色理论和相对论建立在同样的基本思路上——对象在你眼中的模样,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 学会看开,才能理解相对论。
    一个人有多重人格这个大道理,谁都能理解,但我们很难从这样的角度看待他人。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口味。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时间。时间和口味一样,都很主观,都会随着观测者的变化而变化。
  • 撇开假设的思考方法。
    看似理所当然、深入人心的假设,撇开它进行思考,会意外的发现也是可行的。
    “老师、父母和同学都是这么说的,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这么训练自己,养成“质疑”的习惯,要的就是紧咬住不松口的劲。
  • 在生活中提升“质疑技术”。
    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小事研究哲学。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谓的“潜规则”。在我看来,这些“潜规则”就是我所说的“假设”。
    在现阶段,不否定才是最科学的态度
    我们不能劈头盖脸的认定“这种事不可能发生”,而是应该用肯定的态度对待这样的假设——“虽然它无限接近于黑色,但它终究是个假设呀。”

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通过本章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假设都不太一样,我们看待事物,处理事情都是基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与三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假设。他人要想理解你,就要理解你的假设。反之也一样,你要想理解他人,也要理解他人的假设。或许这就是相对论的泛化吧。
另外,提到质疑。以前我也很赞同怀疑生活中的事物,但是我的出发点是想要创新,而本书提到假设,所以从假设的角度解释质疑一切!


第七章 从相对的角度看事物

总结

  • 我们和霍金活在不同的假设世界中
    他并没有活在实在主义的世界里。他痛快地否定了大部分人共享的“实际存在假设”。他活在“实证主义”的世界中。
  • 虚拟有何不可?
    所谓实证,就是算式与实验数据一致。比如物理学的方程式就是算式,只要这个方程式和实验数据相符就行了,就这么简单。
    然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没有办法用实验去验证它“是否存在”了。换言之,物体的实在性不可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霍金认为,只要假设能与实验结果吻合,那这个东西是否真的存在就完全无所谓了。他对实验对象是否存在全无兴趣,因为这不过是无法证明的假设。
  • 现实即梦境,梦境即现实?
    霍金的思路真的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相似。霍金脑子里有虚时间和实时间假设。这两个假设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无法统一成一个假设。也许在霍金眼里,现实与梦境并没有区别。也许他把现实和梦境放在了同一个高度上。
  • 同词不同意
    同词不同意,正式叫法是“不可通约性”,其实就是不可翻译性。
    比如“质量”和“重量”。意思相近,但是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理论并非由单一的假设组成。各种各样的假设复杂交错,才能形成理论的大网。
  • “鸡同鸭讲”的科学原因
    不可通约性不仅仅会出现在科学领域。比如两个人沟通,“这个人怎么就说不通呢?”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们之所以无法沟通,也许是因为你们的大前提,即多个假设存在偏差。也就是说,无法沟通就意味着对方没有理解你的假设,或是你没有理解对方的假设。
    只要能察觉到对方立身处世的假设,就能理解对方心中的打算。这就是现实的规律。
    用相对的角度看世界,就能看到在之前假设下无法看到的东西了。
  • 主体间性
    所谓客观,就是遵从公认的较为接近白色的假设。
    所谓主观,就是遵从自己认准的白色假设,不管世人的看法。
    客观与主观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我们要跳出单纯的一元论和二元论,用更宽阔的视角看待事物。这个宽阔的视角就是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就是“主观与主观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主体间性总结成一句话——“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盲目相信“权威”,从相对的角度比较各种各样的意见,并作出判断。这种“灵活”的态度才是科学的态度。

思考

这一章是高潮啊!
总结一下就是讲我们要意识到世界中的假设的存在,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等,都是假设的集合体。每个人的假设空间都不同,两个对象之间的交互就是假设空间的交互,在这个空间里对象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交互,前提是理解对方的假设空间,不然,交互的效果就不好。“说不通”就是这个道理。
相对论能扩展到任何领域,从相对的角度看待问题,会发现不同维度下的有趣的事情。


尾声 一切始于假设,也终于假设

参考文献

  • 《西方哲学史》伯特兰 罗素 著
  • 《意识的限度 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恩斯特 波佩尔 著(“意识只能持续三秒的假设”就在此书中)

最后的讨论

“问题必然有答案”的说法也不过是个假设。
本书通过各类科学领域的事例,介绍了支配着我们头脑的各种假设,并向各位传授了不依照成见进行判断的诀窍。
常识、成见、固有观念——我并不是让大家把这些东西统统丢掉。
我只是希望大家能暂时“放下”这些负担,让自己身心轻盈。调节好自己的状态后,再投入现实世界,强劲有力地重启你的生活。
光是意识到假设的存在,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大不相同。
如果你我有缘,一定能在别的假设世界再会!


思考

其实大部分的思考在前几章后面已经总结过了。
最后我想说,解释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本书是其中一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没有对错之分,区别就是或许作者的方式合理一些,或者说说得通。如果一种方式被很多人认同,那么可能就会形成理论系统,当然,这又是一个假设。只要我们意识到这是个假设,然后我们可以质疑,也可以应用,看看这个假设的效果如何。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要想让别人信服,就要拿出充足的证据,数据一般是最好的证据,因为,这个世界啊,是由数据组成的。


<think>好的,我需要回答用户关于在SQL中使用GROUP BY对两个字段去重并获取数量的问题。首先,我应该回忆GROUP BY的基本用法,它通常用于将结果集按一列或多列分组,然后结合聚合函数如COUNT()来统计每组的数据。 用户提到要对两个字段去重,可能是指按这两个字段分组,从而消除这两个字段组合的重复项。例如,假设有一个表有字段A和B,当使用GROUP BY A, B时,所有A和B值都相同的行会被分到同一组,这样每组代表唯一的A和B组合。 接下来,获取去重后的数量,也就是统计有多少个这样的唯一组合。这时需要用到COUNT()函数。但需要注意的是,COUNT()通常用来统计每组的行数,而用户可能需要的是总共有多少组,也就是唯一的组合数量。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按两个字段分组,然后使用COUNT(*)来统计每个组的数量,或者使用COUNT(DISTINCT ...)如果还有其他字段需要去重,不过在这种情况下,GROUP BY已经确保了分组的唯一。 可能的误区是用户可能想当然地直接使用COUNT(DISTINCT A, B),但SQL中COUNT(DISTINCT)通常不支持多列参数,某些数据库如MySQL不支持,但PostgreSQL允许使用COUNT(DISTINCT (A, B))。不过更通用的方法是使用GROUP BY,然后统计总组数,可以通过子查询或CTE先分组,再统计总行数。 例如,正确的SQL语句应该是: SELECT A, B, COUNT(*) AS count FROM table GROUP BY A, B; 这会得到每个唯一A和B组合的出现次数。如果用户想要总的唯一组合数量,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COUNT(*)作为外层查询: SELECT COUNT(*) AS total_count FROM ( SELECT A, B FROM table GROUP BY A, B ) AS subquery; 或者使用DISTINCT关键字: SELECT COUNT(DISTINCT A, B) AS total_count FROM table; 不过需要注意不同数据库的兼容,比如MySQL可能不支持COUNT(DISTINCT多列),需要使用CONCAT函数或者GROUP BY方法。 总结步骤应该是:首先用GROUP BY对两个字段分组,然后统计组数。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系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语法的正确。此外,提醒用户注意GROUP BY和COUNT的用法,确保理解每个步骤的作用。</think>在 SQL 中,若要对两个字段组合去重并统计去重后的数量,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 ### 一、核心思路 使用 `GROUP BY` 对两个字段分组,再利用聚合函数 `COUNT()` 统计数量。 `GROUP BY` 会将两个字段的**组合值相同的行合并为一组**,从而实现“组合去重”。 --- ### 二、语法示例 假设有一个表 `orders`,需要统计 `customer_id` 和 `product_id` 组合的唯一数量: ```sql SELECT customer_id, product_id, COUNT(*) AS combination_count -- 统计每组组合出现的次数 FROM orders GROUP BY customer_id, product_id; -- 按两个字段分组 ``` --- ### 三、直接获取去重后的总数 若只需要知道**有多少种唯一组合**(不展示具体组合),可通过子查询或 `COUNT(DISTINCT)` 实现: #### 方法 1:子查询 + COUNT ```sql SELECT COUNT(*) AS total_unique_combinations FROM ( SELECT customer_id, product_id FROM orders GROUP BY customer_id, product_id ) AS subquery; ``` #### 方法 2:COUNT(DISTINCT)(部分数据库支持) 某些数据库(如 PostgreSQL)支持多列 `DISTINCT`: ```sql SELECT COUNT(DISTINCT (customer_id, product_id)) AS total_unique_combinations FROM orders; ``` --- ### 四、关键注意事项 1. **兼容差异**: - MySQL 不支持 `COUNT(DISTINCT 多列)`,但可用 `COUNT(DISTINCT CONCAT(col1, col2))` 替代(需确保拼接后唯一)。 - SQL Server 需用 `CONCAT` 或 `GROUP BY` 实现。 2. **能优化**: - 对分组字段建立联合索引(如 `(customer_id, product_id)`)可加速查询。 --- ### 五、总结 | 目标 | SQL 实现方式 | |------|-------------| | 按两个字段去重并统计每组数量 | `GROUP BY + COUNT(*)` | | 直接获取去重后的组合总数 | 子查询 + `COUNT(*)` 或 `COUNT(DISTINCT)`(兼容优先选子查询) | 通过合理组合 `GROUP BY` 和聚合函数,即可高效实现多字段去重统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lingpy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