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g,全称为:Entity Tag,意思是实体标签,从名字上看,是对于某种实体的一个标识。它属于HTTP协议的一部分,也就是所有的Web服务器都应该(也确实能)支持这个特性。它的作用是用一个特殊的字符串来标识某个资源的“版本”,客户端(浏览器)来请求的时候,可以比较,如果ETag一致,则表示该资源并没有修改过,客户端(浏览器)可以使用自己缓存的版本。
响应标头 | 优势 和特点 | 劣势 和可能的问题 |
Expires |
- HTTP 1.0就有,简单易用。
- 服务器通过这个Header告诉浏览器,某资源直到某个时间才会过期,所以在没有过期之前,浏览器就直接使用本地的缓存了。
|
- 因为这是时间是由服务器发送的(UTC),但如果服务器时间和客户端事件存在不一致,可能会有些问题。
- 可能存在版本的问题,因为如果在到期之前修改过了,客户端是不会知道的。
- Cache-Control中的max-age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但更加好,因为max-age是一个以秒为单位的时间数,而不是具体的时间,所以不存在上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
|
Cache-Control |
- 服务器通过一个Header(Last-Modified)告诉浏览器,某资源最后修改的时间
- 浏览器在请求的时候,包含一个Header(If-Modified-Since),然后服务器可以进行比较,如果在该时间后没有修改过,则返回304
- 它比Expires多很多选项设置
|
- Last-Modified 也是一个时间,但该时间只能精确到秒,如果在同一个秒中有多次修改(这个在现在的环境下应该确实是可能的),则可能会发生问题。
|
ETag |
- 可以更加精确地判断资源是否被修改,因为它不是一个时间值,而是对时间经过处理的一个长整型数值(当然具体算法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 浏览器发起新请求时需要包含 If-None-Match
|
|
这几个技术其实很多时候是会结合起来用的,而且优先级也有所不同。通常,ETag是优先于Cache-Control的,而Cache-Control又是优先于Expires的

https://blog.youkuaiyun.com/mituan1234567/article/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