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楼道里看到一个《关于素质教育课程》的通知,从中看到了一种现象,就是将素质教育当做了一个独立的课程来设置,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商榷的。
目前的这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
(1)“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
(2)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理的必要性。
(3)像理解力、鉴赏力等重要的教育结果,是难以测量和清楚地观察到的。
有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另外的观点,认为学习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充满着偶发的、不可预知的因素,
因此,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规定,而应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使之随时适应新的情况。
简言之:既不应有预先统一的目标,也不应有恒定不变的目标,应当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每个教学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