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一直不喜欢写些日记类的东西,自己一直就比较懒,尤其是像博客这种玩意儿,写起来确实有点麻烦,毕竟自己不想坑别人嘛,干脆就懒得写啦!
某一个晚上,听到一位挚友说了一句话,“找工作的时候 别人会看你博客 看你stackoverflow codeproject采纳率的”,顿时为自己从来就不写博客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课无论怎么说,自己毕竟是个想转行搞IT的coder,平时网上淘技术大多都是看的别人的博客,偶尔会转载一些,没有点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对于以后想要成为技术大牛确实有点囊中羞涩啦!刚好,从好友那里看到一篇博客,关于为什么要开始写博客的。先附上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9588bc010143ll.html 为了充实一下本文的内容,还是copy过来吧!
(一)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一个博客有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阿士顿的情况属于例外,而非常态,就像不能拿抽烟活到一百岁的英国老太太的个例来反驳抽烟对健康的极大损伤一样)
让我说得更明确一点:用博客的形式来记录下你有价值的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Note: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琐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也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也不算思考,请以此类推。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写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的最大的几点好处:
1)
为什么博客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潜力要远胜于原始的交谈方式?很简单,第一,博客无地域限制,整个互联网上从A到B只有一个点击的距离,而传统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则受到地域限制。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即如果按照以前结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聊天,交流观点,然后才逐渐熟悉起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更糟糕的是,当你遇到另一个陌生人,又要把整个过程重复一次,表达你已经对老友表达过的那番想法。可博客却做到了“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当我看到一个写了好几年的博客,看完了之后我仿佛和这个人交谈了很久,用程序员们喜欢听的话来说就是,“博客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我(指刘未鹏,Troy
2)
3)
为了让一个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你必须要知道从明白到不明白他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概念,这就迫使我们对我们大脑中整个的知识体系来个寻根究底,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东西统统挖出来,把大脑中的那些我们知道、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潜在概念或假设(assumptions)都挖出来,把它们从内隐记忆拉扯到外显记忆中。因为只有完全知道、并知道自己知道一切来龙去脉的人,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讲得通通透透。
但是,你可能会怀疑,那除了能够讲清楚之外,弄清自己到底知道哪些东西还有其他什么好处吗?如果没有其他好处,那我又何必费这个劲呢?我又不当老师。
TopLanguage上的一位朋友sagasw曾经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在某个著名软件公司里,开发组的桌上会放着一只小熊,大家互相问问题之前,先对着小熊把问题说一遍,看能不能把问题描述的清晰,基本上说的比较有条理以后,答案也就随之而来了。当然,你不一定要对小熊说,你可以在大脑中虚构一个听众,一个不懂行的听众,然后你说给他听。这是可行的,我经常在路上用。不过如果你能坐下来,我建议你还是说给实际的听众听——即写下你的思考,因为书写是更好的思考。
我们的绝大多数知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在潜意识中,其实我们意识的窗口很小,我们的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寥寥数个条目(记得那个“看你能够记住屏幕上同时闪现的多少个数字”的flash小游戏吗?),我们平时所作的推理过程很大部分都是自动的,发生在潜意识中,而我们只能感知到一些中间结论。不信你回忆一下你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有多少次觉得“反正就是这样,我感觉得到它是对的,但是你问我,我也说不清到底怎么回事”,对此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如果你都不能从逻辑上支持你的结论,你怎么就能确信它是对的呢?仅仅因为你的直觉强烈地告诉你它是对的?那如果旁边有另一个人,他和你持相反的观念,而他的直觉也强烈地告诉他他是对的。这时候你又怎么想?“他的直觉错了,我的直觉是对的”?难道你这么自信你的直觉是世界上最可靠的?
我自己则是非常珍惜类似这样的机会,即当“我强烈地觉得它是对的,但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候往往是到大脑中翻箱倒柜的时候,弄清来龙去脉的时候,深入反思的时候,纠正一直以来错误的潜在前提假设的时候。另一方面,“我强烈地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但我却说不清它为什么有问题,到底哪有问题”,这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瞬间,它几乎总是意味着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潜在的偏差,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没有觉知到的地方引入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偷换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等等。而这种时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时候,当你终于潜到问题的底层,触摸到问题的实质,把水面之下的冰山整体看清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通体舒泰的感觉。
为什么说以上这些?因为刚才说的是你必须等待这样的反思机会,但如果你选择经常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说出来给你的读者听,你就会发现你自己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平时不反思,我们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当然的,但结果如果要你一开口说给别人听,常常会发现事情就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你说着说着,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需要用到“反正”这个词了。
于是,反思的机会就来了。
一旦你把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从幕后拉出来,你就有了面对并反思它们的可能,而不是任它们在幕后阴险地左右你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并不是我们不会反思,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有那些隐含的假设(assumptions),如果你只感觉到答案,却不知道你大脑得到这个答案之前做了哪些推理,你又怎么知道哪一环可能出了问题呢?另一方面,一旦你弄清了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离意识到问题就不远了,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别人和你争辩的时候总是只摆立场,你就很难和他辩,但如果他把自己的推理过程原原本本暴露给你,批判起来总是容易得多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人总是把逻辑藏在背后,不敢暴露出来)
绝大多数时候其实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得出一些结论,就像上了发条的自动机,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结论到底怎么来的,在思维的背后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故而当我们发现我们的结论错了的时候,一头雾水,没法着手寻找到底在哪错了。如果你注意一下很多人的发言(论坛、博客等等),如果你把他们的发言分为“前提”、“假设”、“逻辑”、“结论”这四个部分,你会发现一大堆人只会不停地下结论,摆立场,却见不到这些结论或离场的前提、假设和个中逻辑,倒也不是他们不愿意写出逻辑,而是因为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实在是一件困难非常的事情,我们的推理过程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意识的水面之下,只有当有了重要结论的时候这条逻辑链才会浮出来冒一个泡,让我们的意识捕捉到。更何况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用的其实并不是完整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是思维捷径。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因为他没有任何预备的知识,所以要让他弄懂你所知道的,你就必须彻底反思你的知识体系,弄清这座大厦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弄清它的骨架在什么地方,一砖一瓦到底是怎么垒起来的,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层上,然后假设你的读者站在第10层,指望着只要告诉他第11层有那些内容就让他明白。你的读者站在第一层,你必须知道你脚下踩着的另外10层到底是怎么构造的。这就迫使你对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作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4)
5)
为了打破这个死循环,不要永久停止更新你的博客,就算你两个月,三个月都不写,只要你每篇都是写自己思考的产物,写有价值的东西,在互联网上,金子的确总是会发光的,因为有无数的信息聚合平台在期待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有搜索引擎为你的内容提供海量的潜在读者,有海量的人肉在手动挖掘和转载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所能做的最差的一个决策莫过于停止做一件没有任何坏处,却有一大堆好处的事情。
为了让你的博客有价值,你必须不断总结自己学习的结果,你必须不断思考,给出比别人深刻、独到的见解。这看起来有点本末倒置,但很快本和末就会正过来。
6)
7)
(二)怎么做到长期写一个价值博客
注意到我并没有说“怎么做到长期坚持写一个价值博客”,因为当思考和总结成为习惯之后,诉诸文字以及借助书写来进一步思考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变成了一件“因为你在思考和总结从而必须书写下来”的事情,博客就变成了副产品。
一开始的时候你是因为要写博客而去使劲地思考和总结,指望给出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因为你习惯了思考和总结,因为你意识到书写是更好的思考,你就必须使你的想法成为文字。至此本和末就会各归原位,不再颠倒。
怎样做到长期写一个价值博客?也许有人会给出很多有趣有用的小技巧来提供动机和激励,譬如如何做SEO,如何鼓励读者留言等等,但是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最最重要的,那就是:
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来。
就像那句经常被人传阅的话:只做你最感兴趣的事情,钱会随之而来[2]。
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大家可以留意一下,随处可见,就不一一举了。我想再重复一下的是,千万不要碎碎念,我能理解每个人都想偶尔发发牢骚的冲动,但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窗口:twitter,所以立即停止在你的博客上碎碎念,阅读博客的人希望得到信息而非噪音。如果实在忍不住想碎碎念的话不妨换一下位置,这么来告诉自己:如果你看到别人博客来上这么一段,你会有兴趣看吗?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应付
即便上文给出了N条写博客的理由,但有时候只要一条不写的理由就会让人停止做一件事情。所以我特别加上一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应付”,《影响力2》[3]第五章雄辩地证明,“Much of Will is Skill”,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正确的方法,而非天生。
1)
或者,你想通了之后觉得其实也很简单于是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写了,但要知道,问题在想通了之后总是简单的,问题的困难程度不在于想通了之后还觉得有多难,而在于从你觉得它难到你觉得它简单需要耗费多少思维体力,你耗费的时间越长,说明有越多的人最终还是没有想明白(路越长走到底的人越少)。
最后,虽然我现在看一年前的文章觉得挺不成熟,但是如果没有那些不成熟的思考,也不会有现在更成熟的思考,我几年后来看现在写的东西,还是会觉得不成熟。
2)
Much of intelligence is knowledge,有这么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经典心理学实验[4]:
将孩子们分成两组,通过给他们不同的阅读材料让一组相信智力是天生的,不可在后天改变的,另一组则让他们相信智力其实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代名词,完全是后天习得的。接下来让他们做一组任务,那些被相信智力天生说的孩子,倾向于回避困难的任务,选择较容易的任务,这里的逻辑想必是这样的:如果做困难的任务,就增大了失败的几率,就在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和自己心目中的智力的值。为了保护这个智力的值不被降低,应该避免那些有失败风险的项目。而另一组孩子则对于有挑战性的事情跃跃欲试,并且在失败的时候明显没有前者沮丧,因为失败也是学得新的东西,不管怎样都是“智力”的提高。
况且,只会批判乃至嘲笑别人的人是最不知道怎么建设的人,忽略他们。
3)
4)
无论如何,不用急于求成,在一个主题上深入下去思考,总能挖到别人挖不到的角落。你能让一个问题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是能够发现新的东西,一般来说,我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我会让他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待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视问题大小而定),利用走路吃饭的时间琢磨(我发现很多我佩服的人也都有这个习惯),有时即便已经想通了写下来了发出去了,大脑仍然还是会在回味问题,还没有把它撤出潜意识,然后看到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的时候忽然又有所新的感悟。
能够把问题长时间停靠在潜意识中是一种技能,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停留得越长你越琢磨得透彻,比别人看到的就越多。我们必须要带着问题的眼镜看待事物才能发现新的视角,否则就会出现视而不见效应,别的不说,广为人知的例子是阿基米德的“尤里卡!”,如果不是长时间琢磨着一个问题,一直把它放在思维中,是不会从洗澡领悟到“排水测体积”的,否则他洗了那么多年澡怎么不早发现呢?[5]
所以,如果你习惯了思考问题,就总会有东西写,先有思考,然后有总结,然后在总结中进一步思考。
当然你也可以试试把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试图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字,然后看看能否在整理的过程中走得更远。这往往是可行的。比如这篇文章在我的简记里面原本其实只有三行字(包含大约十来个备忘关键词),而最初在我的大脑里面其实只有一个走路时冒出来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博客?
感谢本文的原作者刘未鹏。
于是乎,我的第一篇博客就此诞生啦!希望以后能筑起自己的博客大厦!
鸣谢——谢谢小田,谢谢引文作者刘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