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第15章 垄断 读书笔记
15.1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垄断企业是价格决定者。
垄断产生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垄断企业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
进入壁垒的原因
1.垄断资源(这种原因很少见:贸易全球化以及经济巨大)
2.政府管制:专利与版权(专利与版权的收益是增加了对创造性活动的激励,但是,这些收益被垄断定价的成本所抵消)
3.生产流程(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垄断。
进入一个存在自然垄断的市场并不具吸引力,因为进入者无法达到垄断者同样低的成本。
15.2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关键差别在于对市场上商品价格影响力的大小。
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的位置是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点。
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15.3 垄断的福利代价
在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处找到社会最有效率的产量。
当垄断者增加它销售的数量时,这对总收益有两种效应:
1.产量效应 产量的增大可能增加总收益。
2.价格效应 价格的减小可能会减少总收益。
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最有效率的产量,存在无谓损失。
垄断利润本身并不意味着经济蛋糕的变小,只是生产者的那一块大了,消费者的那一块小了。
15.4 价格歧视
企业以不同价格将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的顾客,这种做法称为价格歧视。
出版社先发行精装本,再发行平装本这一做法体现了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的结论:
1.价格歧视是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理性策略。
2.价格歧视要求能根据支付意愿来划分顾客。
3.某些市场势力会阻止企业实行价格歧视,比如套利。
套利是指在一个市场低价买入物品,在另一个市场高价卖出物品,从中赚取差价。
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完全了解每个顾客的支付意愿,并对每位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情况,此时,垄断者得到每次交易中的全部剩余。
不完全价格歧视会引起无谓损失。
15.5 针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1.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反托拉斯法)。
2.管制垄断者的行为。
3.把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变为公共企业。
4.不作为:如果与政策不可避免的不完善性相比,市场失灵的程度相对要小,政府可以选择不作为。
有时公司合并并不是为了减弱竞争,而是为了通过更有效率的联合生产来降低成本,称为“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