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de,index node,不是 Apple 公司的产品。
原文地址: Linux 的 inode 的理解
ls -i
:查看文件的 inode 号;ls -ai
:会发现.
/..
也是一种硬链接
- stat:
0. 软链接与硬链接
ln -s 源文件 目标文件
当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目录,用到相同的文件时,我们不需要在每一个需要的目录下都放一个必须相同的文件,我们只要在某个固定的目录,放上该文件,然后在其它的目录下用 ln 命令链接(link)它就可以,不必重复的占用磁盘空间。例如:
ln -s /bin/less /usr/local/bin/less
-s 是代号(symbolic)的意思。
有两点需要注意:
- 第一,ln命令会保持每一处链接文件的同步性,也就是说,不论你改动了哪一处,其它的文件都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 第二,ln的链接又软链接和硬链接两种,
- 软链接就是
ln -s ** **
,它只会在你选定的位置上生成一个文件的镜像,不会占用磁盘空间,硬链接ln ** **
,没有参数 -s , 它会在你选定的位置上生成一个和源文件大小相同的文件(软链接和硬链接自然原理和实现上不会相同),无论是软链接还是硬链接,文件都保持同步变化。
- 软链接就是
1. 源文件与其符号链接
使用 ln -s original_file s_original_file
创建原始文件的符号链接文件。注:
-
符号链接仍然是一份文件,一份独立的文件,只不过指向另外一个文件;
-
使用
ls -i filename
查看文件的 inode- 可知原始文件和其符号链接具有不同的 inode;
-
inode 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 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meta info),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 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文件分为两部分:
- 文件内容,存储在 block 中;
- 文件元信息,存在 inode 中;
-
inode 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stat example.txt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
-
inode 的大小
inode 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
- 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
- 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 inode 节点的大小,一般是 128字节 或 256 字节。inode 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 1KB 或每 2KB 就设置一个 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 df 命令。
df -i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sudo dumpe2fs -h /dev/hda | grep "Inode size"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