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硬盘篇 —— 机械硬盘(HDD)与固态硬盘(SSD)

本文详细介绍了硬盘的两大类型——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并解释了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4K对齐技术的重要性。对于追求高效稳定存储系统的用户而言,了解这些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机械硬盘:Hard Disk Drive,或者 mechanical storage,内部是有磁头和磁盘的。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是应用闪存技术生产出来的硬盘,内部没有磁头和磁盘,原理就跟我们经常使用的 TF 卡差不多。这种硬盘速度快,价格比较贵。一般制作成 2.5 英寸的硬盘。接口也是 SATA 接口。用法和机械硬盘是一样的。

0. 4K 对齐

在磁盘发展早期,每扇区为 512 字节(512B)比较适合当时硬盘的储存结构。但随着单盘容量的增加,储存密度的上升会明显降低磁头读取磁盘的信噪比,虽然可以用 ECC 校验保证数据可靠性,但消耗的空间会抵消储存密度上升带来的多余空间。所以提出了以 4KB (4KB = 512B x 8)为一个扇区为主的改变。现时硬盘厂商新推出的硬盘,都将遵循先进格式化(4KB 扇区)的设计以对应新的储存结构和文件系统问题。

相对于机械硬盘来说,4K 对齐对于固态硬盘意义更大,现时的固态硬盘多为使用 NAND Flash 闪存作存储核心,该闪存是有删除写入次数限制的,当次数用完后该固态硬盘便会性能下降甚至报废;当然很多厂商设计固态硬盘存储方式为不在短时间内删除写入同一个位置,尝试全面地均匀地使用每一个扇区以达到期望寿命,然而在没有 4K 对齐的电脑上这将会使固态硬盘寿命快速下降。

1. IDE 接口与设备文件名

个人计算机最常见的磁盘接口有两种:分别是 IDE 和 SATA 接口,目前主流接口已经是 SATA 接口了,但是老一点的主机其实大部分还是使用 IDE 接口。我们称可连接到 IDE 接口的设备为 IDE 设备,不管是磁盘还是光盘设备。

以 IDE 接口来说,由于一个 IDE 扁平电缆可以连接两个 IDE 设备,通常主机又都会提供两个 IDE 接口,因此最多可以连接到四个 IDE 设备。如果你已经有一个光盘设备了,那么最多就只能再接三块 IDE 接口的设备。

这两个 IDE 接口通常被成为 IDE1(primary)及 IDE2(secondary),而每条扁平电缆上面的 IDE 设备可以被分为 Master 主设备和 Slave 从设备。这四个 IDE 设备的文件名如下表所示:

IDEMasterSlave
IDE1(primary)/dev/hda/dev/hdb
IDE2(secondary)/dev/hdc/dev/hdd

IDE1 和 IDE2,有的地方也被叫做 IDE0 和 IDE1,注意区别;

2. SATA 接口与设备文件名

以SATA接口来说,由于 SATA/USB/SCSI 等磁盘接口都是使用 SCSI 模块来驱动的,因此这些接口的设备文件名都是 /dev/sd[a-p] 的格式。但是与 IDE 接口不同的是,SATA/USB 接口的磁盘根本没有一定的顺序。

如果你的 PC 上面有两个 SATA 设备以及一个 USB 磁盘,而主板上面有六个SATA的插槽。这两个 SATA 磁盘分别按插在主板的 SATA1/SATA5 插槽上,请问这三个磁盘在Linux中的设备文件名是什么?

答:由于是使用检测到的顺序来决定设备文件名,而非与实际插槽代码有关,因此设备的文件名如下:

  • SATA1插槽上的文件名:/dev/sda
  • SATA2插槽上的文件名:/dev/sdb
  • USB磁盘(开机完成后才被系统识别):/dev/sdc

磁盘的组成

盘片上面又可分为扇区(sector)和柱面(cylinder)两种单位,其中扇区为 512 bytes。

整块磁盘的第一个扇区特别重要,因为它记录了整块磁盘的重要信息,磁盘的第一个扇区主要记录了两个重要信息,分别是:

  • (1)主引导分区(Master Boot Record,MBR),可以安装引导加载程序的地方,有446bytes。
  • (2)分区表(partition table),记录整块磁盘分区的状态,有 64 bytes。
### SATA均衡技术原理及应用 SATA(Serial ATA)是一种广泛用于硬盘驱动器(HDD)和固态硬盘SSD)的高速串行接口。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特别是在SATA 3.0版本达到6 Gbps时,信号完整性成为设计中的关键挑战之一。为了确保在高频下稳定的数据传输性能,SATA引入了**均衡技术(Equalization)**。 #### 均衡技术的基本原理 均衡技术的核心目标是补偿由于信道损耗(如PCB走线、连接器和电缆)引起的信号衰减,尤其是对高频分量的衰减。这种衰减会导致眼图闭合、误码率上升甚至通信失败。SATA采用**连续时间线性均衡(CTLE, Continuous-Time Linear Equalization)** 和 **判决反馈均衡(DFE, 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ation)** 来改善接收端的信号质量。 - **CTLE** 主要用于增强高频信号成分,以抵消信道中低通滤波效应所造成的高频衰减。 - **DFE** 则通过使用反馈机制来消除由先前比特引起的符号间干扰(ISI),从而提高信号恢复能力[^1]。 这些技术通常集成在SATA控制器或物理层(PHY)中,自动调整参数以适应不同的链路条件。 #### SATA 3.0中的均衡实现 在SATA 3.0协议中,均衡过程是一个动态协商的过程。当设备初始化时,主机控制器(Host)和设备之间会进行**链路训练(Link Training)**,通过交换训练序列来评估信道特性并选择合适的均衡参数。 链路训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COMINITCOMADAPT**:发送特定训练模式以检测连接状态。 2. **EQ阶段**:发送均衡训练序列(如“Compliance”模式),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反馈给发送端关于去加重(De-emphasis)和预加重(Pre-emphasis)的设置建议。 3. **最终配置**:根据反馈结果确定最佳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均衡参数,并建立稳定的数据传输链路。 该过程确保了即使在不同长度和质量的线缆条件下,也能维持高性能的数据传输[^1]。 #### 应用场景优势 均衡技术的应用使SATA 3.0能够在不牺牲兼容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传输距离和稳定性。它尤其适用于以下场景: - 多硬盘系统中长距离背板布线 - 工业级存储设备在高温、高振动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 高密度服务器中复杂的信号路径设计 此外,均衡技术还提升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减少了因信号质量问题导致的链路重置或错误重传,提高了整体存储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3]。 #### 示例代码:SATA PHY均衡配置(FPGA实现)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FPGA配置SATA PHY均衡参数的示例(基于Xilinx Ultrascale架构): ```verilog // SATA GT Wizard配置示例 gtwizard_ultrascale_i/gt0_gtwizard_ultrascale_inst/U0/gt_phy/COMMON_BLOCK/gthe4_common_i ( .RX_EQ_MODE(3'b010), // 设置为DFE模式 .TX_PREEMPHASIS(4'b0011), // 设置预加重级别 .TX_SWING(2'b01) // 设置输出摆幅 ); ``` 上述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在FPGA中配置GTHE4收发器的均衡参数。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硬件平台和链路测试结果进行调优。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五道口纳什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