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相邻路由器之间进行通信,以告知对方每个路由器当前所连接的网络,这时就出现了动态选路。路由器之间必须采用选路协议进行通信,这样的选路协议有很多种。路由器上有一个进程称为路由守护程序(routingdaemon),它运行选路协议,并与其相邻的一些路由器进行通信。
动态选路并不改变内核在IP层的选路方式(这种选路方式称为选路机制)。当路由随时间变化时,路由表中的路由由路由守护程序动态地增加或删除。
路由守护程序将选路策略(routingpolicy)加入到系统中,选择路由并加入到内核的路由表中。如果守护程序发现前往同一信宿存在多条路由,那么它(以某种方法)将选择最佳路由并加入内核路由表中。如果路由守护程序发现一条链路已经断开(可能是路由器崩溃或电话线路不好),它可以删除受影响的路由或增加另一条路由以绕过该问题。
在像Internet这样的系统中,目前采用了许多不同的选路协议。Internet是以一组自治系统(AS,AutonomousSystem)的方式组织的,每个自治系统通常由单个实体管理。
每个自治系统可以选择该自治系统中各个路由器之间的选路协议。这种协议我们称之为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GatewayProtocol)或域内选路协议(intradomainroutingprotocol)。最常用的IGP是选路信息协议RIP。一种新的IGP是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协议。它意在取代RIP。
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ierGatewayProtocol)或域内选路协议的分隔选路协议用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器。
RIP
报文
Unix系统上常常运行名为routed路由守护程序。几乎在所有的TCP/IP实现中都提供该程序。该程序只使用RIP进行通信。

RIP报文包含中在UDP数据报中,如下图:

命令字段为1表示请求,2表示应答。还有两个舍弃不用的命令(3和4),两个非正式的命令:轮询(5)和轮询表项(6)。请求表示要求其他系统发送其全部或部分路由表。应答则包含发送者全部或部分路由表。
版本字段通常为1,而第2版RIP(10.5节)将此字段设置为2。
紧跟在后面的20字节指定地址系列(addressfamily)(对于IP地址来说,其值是2)、IP地址以及相应的度量。在本节的后面可以看出,RIP的度量是以跳计数的。
采用这种20字节格式的RIP报文可以通告多达25条路由。上限25是用来保证RIP报文的总长度为20×25+4=504,小于512字节。由于每个报文最多携带25个路由,因此为了发送整个路由表,经常需要多个报文。
RIP
的正常运行
RIP常用的UDP端口号是520。
•初始化:在启动一个路由守护程序时,它先判断启动了哪些接口,并在每个接口上发送一个请求报文,要求其他路由器发送完整路由表。在点对点链路中,该请求是发送给其他终点的。如果网络支持广播的话,这种请求是以广播形式发送的。目的UDP端口号是520(这是其他路由器的路由守护程序端口号)。
这种请求报文的命令字段为1,但地址系列字段设置为0,而度量字段设置为16。这是一种要求另一端完整路由表的特殊请求报文。
•接收到请求。如果这个请求是刚才提到的特殊请求,那么路由器就将完整的路由表发送给请求者。否则,就处理请求中的每一个表项:如果有连接到指明地址的路由,则将度量设置成我们的值,否则将度量置为16(度量为16是一种称为“无穷大”的特殊值,它意味着没有到达目的的路由)。然后发回响应。
•接收到响应。使响应生效,可能会更新路由表。可能会增加新表项,对已有的表项进行修改,或是将已有表项删除。
•定期选路更新。每过30秒,所有或部分路由器会将其完整路由表发送给相邻路由器。发送路由表可以是广播形式的(如在以太网上),或是发送给点对点链路的其他终点的。
•触发更新。每当一条路由的度量发生变化时,就对它进行更新。不需要发送完整路由表,而只需要发送那些发生变化的表项。
每条路由都有与之相关的定时器。如果运行RIP的系统发现一条路由在3分钟内未更新,就将该路由的度量设置成无穷大(16),并标注为删除。
RIP
的度量
RIP所使用的度量是以跳(hop)计算的。所有直接连接接口的跳数为1。
由于每个路由器都发送其路由表给邻站,因此,可以判断在同一个自治系统AS内到每个网络的路由。如果在该AS内从一个路由器到一个网络有多条路由,那么路由器将选择跳数最小的路由,而忽略其他路由。
跳数的最大值是15,这意味着RIP只能用在主机间最大跳数值为15的AS内。度量为16表示到无路由到达该IP地址。
RIP2
RFC1388[Malkin1993a]中对RIP定义进行了扩充,通常称其结果为RIP-2。这些扩充并不改变协议本身,而是利用下图中的一些标注为“必须为0”的字段来传递一些额外的信息。如果RIP忽略这些必须为0的字段,那么,RIP和RIP-2可以互操作。

选路域(routingdomain)是一个选路守护程序的标识符,它指出了这个数据报的所有者。在一个Unix实现中,它可以是选路守护程序的进程号。该域允许管理者在单个路由器上运行多个RIP实例,每个实例在一个选路域内运行。
选路标记(routingtag)是为了支持外部网关协议而存在的。它携带着一个EGP和BGP的自治系统号。每个表项的子网掩码应用于相应的IP地址上。下一站IP地址指明发往目的IP地址的报文该发往哪里。该字段为0意味着发往目的地址的报文应该发给发送RIP报文的系统。
RIP-2提供了一种简单的鉴别机制。可以指定RIP报文的前20字节表项地址系列为0xffff,路由标记为2。表项中的其余16字节包含一个明文口令。
最后,RIP-2除了广播外,还支持多播。这可以减少不收听RIP-2报文的主机的负载。
OSPF
OSPF是除RIP外的另一个内部网关协议。它克服了RIP的所有限制。
与采用距离向量的RIP协议不同的是,OSPF是一个链路状态协议。
OSPE选路:在一个链路状态协议中,路由器并不与其邻站交换距离信息。它采用的是每个路由器主动地测试与其邻站相连链路的状态,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它的其他邻站,而邻站将这些信息在自治系统中传播出去。每个路由器接收这些链路状态信息,并建立起完整的路由表。
作为一种链路状态协议而不是距离向量协议,OSPF还有着一些优于RIP的特点。
1)、OSPF可以对每个IP服务类型计算各自的路由集。这意味着对于任何目的,可以有多个路由表表项,每个表项对应着一个IP服务类型。
2)、给每个接口指派一个无维数的费用。可以通过吞吐率、往返时间、可靠性或其他性能来进行指派。可以给每个IP服务类型指派一个单独的费用。
3)、当对同一个目的地址存在着多个相同费用的路由时,OSPF在这些路由上平均分配流量。我们称之为流量平衡。
4)、OSPF支持子网:子网掩码与每个通告路由相连。这样就允许将一个任何类型的IP地址分割成多个不同大小的子网(我们在3.7节中给出了这样的一个例子,称之为变长度子网)。到一个主机的路由是通过全1子网掩码进行通告的。默认路由是以IP地址为0.0.0.0、网络掩码为全0进行通告的。
5)、路由器之间的点对点链路不需要每端都有一个IP地址,我们称之为无编号网络。这样可以节省IP地址—现在非常紧缺的一种资源。
6)、采用了一种简单鉴别机制。可以采用类似于RIP-2机制(10.5节)的方法指定一个明文口令。
7)、OSPF采用多播(第12章),而不是广播形式,以减少不参与OSPF的系统负载。
BGP是一种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进行通信的外部网关协议。在Internet中使用BGP的一个目的是减少通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