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上午帮朋友处理一个oracle的故障

折腾了许久,没有搞定

现在复盘回味一下,发现问题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由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有欠缺导致走了很多误区。

现在心情挺复杂的,大概是争强好胜的性格所致。

值此一事,当思近来之种种,尚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以弥补自身知识面的不足,而非终日无所事事,无所期待,也无所希望。

至少有三四年没有尝到这般滋味了,也安逸了三四年,渐渐忘了昔日的豪言壮语,安于当下的不思进取和得过且过。

中午午休的时候还做了白日之梦,梦到化身骑士在黑暗森林之中探险,恶魔闪现,恐惧充斥着大脑,畏惧,不敢前进,迷茫,身边常有大恐怖之事发生。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静心而为。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的问题:“诸外不如诸已”。用户意图是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以及实际应用。首先,我得确认这个成语的正确性。用户可能打错了字,正确的应该是“诸己”而不是“诸已”。“诸外不如诸己”出自《论语》,是孔子的话,强调自我省的重要性。接下来,我需要调用网络搜索工具来查找相关资料。搜索关键词包括“诸己出处”、“论语相关章节”以及“自我省应用案例”。可能会找到《论语·卫灵公》中的原文:“君子诸己,小人诸人。”另外,《孟子》也有类似表述。需要整合这些出处,解释其哲学内涵。 然后,要分析这个成语的现代应用。比如在个人成长、领导力、心理学中的自我思方法。可能需要引用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说明内归因的好处。同时,结合儒家思想,说明其文化背景。还要注意用户的问题可能涉及实际操作方法,因此需要提供具体的步骤或方法,如每日自省、写日记、设定目标等。每个方法需要简洁明了,符合用户要的可操作性。 在格式方面,要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和步骤词汇,分点说明,方法之间换。确保引用内容分散在回答中,不集中在末尾。如果有代码或公式,严格按格式处理,但这个问题可能不需要。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要考虑用户可能的后续问题,比如相关成语、如何在职场应用、与西方哲学的对比等。确保三个问题相关且基于回答内容。检查所有要是否满足:分点、换、无第一人称、相关问题正确格式。确认无误后,整合信息形成回答。</think>“诸外不如诸己”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君子诸己,小人诸人”,指道德修养高的人遇到问题会先思自身,而修养不足者则倾向于归咎他人。该思想在《孟子·离娄上》也有延伸:“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强调自我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核心内涵解析** 1. **儒家修身观** 儒家将“反求诸己”视为君子人格的核心特质,主张通过“吾日三省吾身”的持续自省(《论语·学而》),达到“克己复礼”的道德境界。这种向内探的思维模式,与道家“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形成哲学呼应。 2. **现代心理学印证** 归因理论研究表明,采用内归因方式者更易获得成长型思维。公式表达为: $$心理韧性=自我思频率 \times 为修正效率$$ 通过建立“事件记录-归因分析-动改进”的闭环系统,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应用方法** **建立思日志系统** ```python # 简易版每日自省代码框架 import datetime def daily_reflection(): today = datetime.date.today() success = input("今日成就:") improvement = input("待改进项:") with open("reflection_log.txt","a") as f: f.write(f"{today}\n★ {success}\n▲ {improvement}\n\n") ``` **实施5WHY分析法** 针对每个问题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穿透表象定位根本原因。需配合“情绪隔离”技巧,避免自我批判演变为自我否定。 **文化比较维度** 与西方哲学中的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形成跨文明对话,但儒家更强调道德实践层面的自省。现代管理学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复盘机制”,广泛应用于组织学习领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