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时代
1992 年,萧瑟秋风悄然吹红了枫叶,硅谷又面临收获的季节。英特尔公司格罗夫总裁一副神神密密的模样,等待大家入座。这是一次反常的秘密会议,与会者仅限于公司20 名最高决策者。朝夕相处,相互十分信任的同仁们,都必须遵照格罗夫的指示,在会前宣誓保密,保证不对外界透露任何消息,特别不能对新闻界暴露珠丝马迹。
格罗夫开口说话:“先生们,今天我们将对新一代芯片的命名进行最后投票。请各位针对命名小组选定的三个名称,作出自己的选择。注意,”他竖起拇指,“每人只能选定一个名字。”
会场活跃起来。人们纷纷抢着发言,陈述对某一名称偏爱的理由,格罗夫非常认真地记着笔记。最后,全体人员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等着格罗夫总裁进行“民主集中”式的裁决。
格罗夫站起身:“我对各位的参与深表谢意。”大伙竖起耳朵等待下文,谁知格罗夫说完这句话,竟合上笔记本,转过身,旁若无人般离开了会议室。虞有澄最后一个走出会场。作为负责微处理器开发的副总裁,他深知公司这款芯片的份量。早在密锣紧鼓推出486 芯片系列产品的时候,虞有澄已在策划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换代产品。他把原来负责开发486 芯片的邓汉姆(V.Dham)抽调出来,组织了近百人的研制队伍进行攻关。按照规划,新一代芯片将超越传统的设计框架,采用“超标量结构”的创新构思,设成两个分开执行的单元,能够同时执行两个指令,运算速度将达到每秒钟能执行1 亿个指令。新款微处理器还将实现64 位的内部运算,其优越的性能将使小型电脑系统都相形见绌。
用仅有25 平方毫米的小芯片与一台完整的小型电脑较量,虞有澄领导下的工程师需要在狭小的硅片上设计310 万枚晶体管,数目大大超过486 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