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对象的构造顺序是这样的:
1.分配内存,调用构造函数时,隐式/显示的初始化各数据成员;
2.进入构造函数后在构造函数中执行一般赋值与计算。
使用初始化列表有两个原因:
原因1.必须这样做:
《C++ Primer》中提到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初始化成员列表:
情况一、需要初始化的数据成员是对象的情况(这里包含了继承情况下,通过显示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对父类数据成员进行初始化);
情况二、需要初始化const修饰的类成员;
情况三、需要初始化引用成员数据;
■情况一的说明:数据成员是对象,并且这个对象只有含参数的构造函数,没有无参数的构造函数;
如果我们有一个类成员,它本身是一个类或者是一个结构,而且这个成员它只有一个带参数的构造函数,而没有默认构造函数,这时要对这个类成员进行初始化,就必须调用这个类成员的带参数的构造函数,如果没有初始化列表,那么他将无法完成第一步,就会报错。
例如: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Test
{
public:
Test (int, int, int){
cout <<"Test" << endl;
};
private:
int x;
int y;
int z;
};
class Mytest
{
public:
mytest():test(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