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的fork机制浅谈

本文详细解析了fork函数的工作原理及其实现过程,介绍了如何利用fork创建子进程,并展示了具体的代码示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cpp]  view plain copy
  1. #include <sys/types.h>  
  2. #include <unistd.h>  
  3. /* 
  4. 功能:复制进程 
  5. 参数:无 
  6. 返回值:  成功:  父进程:返回子进程id 
  7.                 子进程:返回0 
  8.          失败:  返回-1 
  9. */  
  10. pid_t fork(void);  

由fork创建的新进程被称为子进程(child process)。该函数被调用一次,但返回两次。两次返回的区别是子进程的返回值是0,而父进程的返回值则是新进程(子进程)的进程 id。将子进程id返回给父进程的理由是:因为一个进程的子进程可以多于一个,没有一个函数使一个进程可以获得其所有子进程的进程id。 对子进程来说,之所以fork返回0给它,是因为它随时可以调用getpid()来获取自己的pid;也可以调用getppid()来获取父进程的id。(进程id 0总是由交换进程使用,所以一个子进程的进程id不可能为0 )。

fork之后,操作系统会复制一个与父进程完全相同的子进程,虽说是父子关系,但是在操作系统看来,他们更像兄弟关系,这2个进程共享代码空间,但是数据空间是互相独立的,子进程数据空间中的内容是父进程的完整拷贝,指令指针也完全相同,子进程拥有父进程当前运行到的位置(两进程的程序计数器pc值相同,也就是说,子进程是从fork返回处开始执行的),但有一点不同,如果fork成功,子进程中fork的返回值是0,父进程中fork的返回值是子进程的进程号,如果fork不成功,父进程会返回错误。
可以这样想象,2个进程一直同时运行,而且步调一致,在fork之后,他们分别作不同的工作,也就是分岔了。这也是fork为什么叫fork的原因

至于那一个最先运行,可能与操作系统(调度算法)有关,而且这个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重要,如果需要父子进程协同,可以通过原语的办法解决。

 

一个fork例子

[cpp]  view plain copy
  1. #include <unistd.h>  
  2. #include <sys/types.h>  
  3. #include <stdio.h>  
  4. int main(void)  
  5. {  
  6.     pid_t pid;  
  7.     pid=fork();  
  8.     switch (pid)  
  9.     {  
  10.     case -1:  
  11.         perror("fork error");  
  12.         exit(1);  
  13.     case 0:  
  14.         printf("I am the child process, my process id is %d/n", getpid());  
  15.         break;  
  16.     default:  
  17.         printf("I am the parent process, my process id is %d/n", getpid());  
  18.         break;  
  19.     }  
  20.      return 0;  
  21. }   

要搞清楚fork的执行过程,就必须先弄清楚操作系统中的“进程(process)”概念。一个进程,主要包含三个元素:
o. 一个可以执行的程序;
o. 和该进程相关联的全部数据(包括变量,内存空间,缓冲区等等);
o. 程序的执行上下文(execution context)。

不妨简单理解为,一个进程表示的,就是一个可执行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状态。操作系统对进程的管理,典型的情况,是通过进程表完成的。进程表中的每一个表项,记录的是当前操作系统中一个进程的情况。对于单 CPU的情况而言,每一特定时刻只有一个进程占用 CPU,但是系统中可能同时存在多个活动的(等待执行或继续执行的)进程。
一个称为“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pc)”的寄存器,指出当前占用 CPU的进程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位置。
当分给某个进程的 CPU时间已经用完,操作系统将该进程相关的寄存器的值,保存到该进程在进程表中对应的表项里面;把将要接替这个进程占用 CPU的那个进程的上下文,从进程表中读出,并更新相应的寄存器(这个过程称为“上下文交换(process context switch)”,实际的上下文交换需要涉及到更多的数据,那和fork无关,不再多说,主要要记住程序寄存器pc记录了程序当前已经执行到哪里,是进程上下文的重要内容,换出 CPU的进程要保存这个寄存器的值,换入CPU的进程,也要根据进程表中保存的本进程执行上下文信息,更新这个寄存器)。
好了,有这些概念打底,可以说fork了。当你的程序执行到下面的语句:pid=fork(); 

操作系统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子进程),并且在进程表中相应为它建立一个新的表项。新进程和原有进程的可执行程序是同一个程序;上下文和数据,绝大部分 就是原进程(父进程)的拷贝,但它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进程!此时程序寄存器pc,在父、子进程的上下文中都声称,这个进程目前执行到fork调用即将返回(此时子进程不占有CPU,子进程的pc不是真正保存在寄存器中,而是作为进程上下文保存在进程表中的对应表项内)。问题是怎么返回,在父子进程中就分道扬镳。

(假设父进程一直占据CPU,实际情况很可能不一样)父进程继续执行,操作系统对fork的实现,使这个调用在父进程中返回刚刚创建的子进程的pid(一个正整数),所以下面的swtich语句中执行了default分支(case -1,case 0分支都不满足)。所以输出I am the parent process...

子进程在之后的某个时候得到调度,它的上下文被换入,占据 CPU,操作系统对fork的实现,使得子进程中fork调用返回0,所以在这个进程(注意这不是父进程了哦,虽然是同一个程序,但是这是同一个程序的另外一次执行,在操作系统中这次执行是由另外一个进程表示的,从执行的角度说和父进程相互独立)中pid=0。这个进程继续执行的过程中,switch语句中 case -1不满足,但是case 0是满足。所以输出I am the child process..

 

程序的运行结果(先输出I am the parent process...,还是I am the parent process...)不可预见,与操作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有关!

### Linuxfork 机制的工作原理 #### 1. **fork 的基本概念** `fork()` 是一种系统调用,用于在操作系统中创建新进程。当 `fork()` 被调用时,会生成一个当前进程的副本(称为子进程),而原始进程则被称为父进程[^1]。 #### 2. **工作流程概述** 整个 `fork()` 的执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当用户程序调用了 `fork()` 后,控制权会被传递给内核中的特定函数链路。 - 这些函数最终都会进入核心实现部分——即 `do_fork()` 函数[^4]。 具体来说,`fork()` 的内部逻辑如下: ```c pid_t fork(void) { return sys_clone(NULL, 0); /* 实际上是通过 clone 来实现 */ } ``` 这里可以看到,`fork()` 并不是直接对应于某个单独的服务例程,而是依赖于更通用的 `clone()` 接口来完成其功能[^5]。 #### 3. **父子关系建立** 一旦成功返回,`fork()` 将会有两个独立运行路径:一个是原生父进程中继续往下走;另一个则是新生出来的子进程开始自己的生命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分支里头,虽然共享了很多资源比如文件描述符表之类的东西,但他们各自拥有完全分离地址空间以及变量拷贝等等特性[^3]。 #### 4. **内存管理与 COW 技术** 为了提高效率并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写时复制” (Copy-On-Write,简称COW)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Unix-like系统的实现当中。这意味着最初的时候,除了少数几个标志位之外,几乎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只是简单指向相同的物理页面而已。只有当任何一个进程试图修改这些共同拥有的区域时才会触发实际分配操作,并把相应改动应用到各自的私有版本上去[^2]。 #### 5. **错误处理情况**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无法满足请求,则可能失败并设置 errno 变量指示具体的错误类型。常见的几种情形包括但不限于:超过最大允许数目的线程/进程限制、缺乏足够的可用RAM等条件约束下的拒绝服务行为。 --- ### 示例代码展示如何使用 fork() 下面给出一段简单的演示代码片段,展示了怎样利用标准库函数 `printf` 和 POSIX 提供的标准 I/O 流向终端打印消息的同时验证上述理论知识点的实际效果: ```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printf("Before Fork\n"); int pid = fork(); if(pid == 0){ // Child Process Code Block printf("Child process is running with PID %d.\n", getpid()); } else{ // Parent Process Code Block printf("Parent process created child with PID %d.\n", pid); } return 0; } ``` 此例子清晰地体现了每次调用之后产生的双轨制现象及其区别之处。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