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拆家”现场看defer的逆袭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精心布置的房间(函数体),在离开前需要收拾干净。于是你对着智能家居系统连发三条指令:
defer 收拾零食袋()
defer 关闭投影仪()
defer 锁门()
结果回家时发现——门锁了,但投影仪还开着,零食袋还在沙发上!这像极了新手对defer的误解。实际上,Go会把这些指令倒过来执行:先锁门、再关投影仪、最后收拾零食袋。完全违背了生活常识对不对?
但这就是defer的设计哲学:最后声明的defer,最先执行。就像叠盘子,最后放上去的盘子,总要第一个被取走。
二、 亲历defer的“剧本杀”现场
让我们跑个真实的代码案例,看看defer究竟在玩什么把戏: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fmt.Println("主角登场...")
defer fmt.Println("第1个defer:打扫战场")
defer fmt.Println("第2个defer:关闭数据库连接")
defer fmt.Println("第3个defer:写入日志文件")
fmt.Println("正在执行核心业务逻辑...")
fmt.Println("函数即将退场!")
}
运行结果:
主角登场...
正在执行核心业务逻辑...
函数即将退场!
第3个deder:写入日志文件
第2个defer:关闭数据库连接
第1个defer:打扫战场
看明白了吗?defer就像个“倒计时触发器”,在函数生命周期的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