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爬虫撞上时间:为什么需要“踩点”?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写了个爬虫,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刚发起几个请求,就看到了熟悉的“429 Too Many Requests”——你被网站反爬机制精准打击了!
这时候,time模块就该闪亮登场了。
在Python爬虫的世界里,time模块就像是你的节奏指挥官。它不会让你的爬虫像个毛头小子一样横冲直撞,而是教会它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等待。
真实案例:小明写了个爬取某电商网站价格的爬虫,前10分钟一切顺利,然后...IP就被封了。问题出在哪?他的爬虫在1分钟内发起了200次请求,服务器直接判定这是机器人行为。
解决方案简单到令人发指:
import time
for page in range(100):
# 爬取逻辑
time.sleep(1) # 每次请求后休息1秒
就这行简单的代码,让他的爬虫存活率从0%提升到了99%!
二、time模块:不止是“等一等”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time模块就是个“计时器”,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爬虫中,time模块至少扮演着三个关键角色:
1. 反爬斗士:通过控制请求频率,避免触发网站的反爬机制
2. 时间记录官:记录爬虫的运行时间,帮你优化效率
3. 时间戳翻译官:把服务器返回的各种奇怪时间格式转换成人类能看懂的语言
接下来,我们深入看看time模块在爬虫中的“十八般武艺”。
三、time模块核心技能:爬虫必备三招
第一招:time.sleep() - 爬虫的“休息术”
这是time模块在爬虫中最常用的功能,没有之一。
import time
def polite_crawler():
urls = ['http://example.com/page1', 'http://example.com/page2']
for i, url in enumerate(urls):
print(f'正在爬取第{i+1}页: {url}')
# 这里是你的爬取代码
if i < len(urls) - 1: # 如果不是最后一页
wait_time = 2 + i * 0.5 # 等待时间逐渐增加
print(f'礼貌等待{wait_time}秒...')
time.sleep(wait_time)
polite_crawler()
进阶技巧:随机等待时间,让爬虫行为更“人类化”
import time
import random
def random_delay_crawler():
for page in range(10):
# 爬取逻辑
delay = random.uniform(1.0, 3.0) # 1-3秒随机延迟
print(f'随机延迟{delay:.2f}秒')
time.sleep(delay)
第二招:time.time() - 爬虫的“秒表”
想知道你的爬虫到底跑得多快?time.time()来帮忙:
import time
def timed_crawler():
start_time = time.time()
# 模拟爬取过程
print('爬虫开始工作...')
time.sleep(2) # 模拟网络请求
end_time = time.time()
cost_time = end_time - start_time
print(f'本次爬取耗时: {cost_time:.2f}秒')
timed_crawler()
第三招:时间格式转换 - 爬虫的“翻译官”
网站返回的时间数据五花八门,time模块帮你统一整理:
import time
def time_converter():
# 当前时间戳
timestamp = time.time()
print(f'当前时间戳: {timestamp}')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