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伙计们!今天咱们不聊风花雪月,来点Django的硬核干货。想象一下,你是一个餐厅的服务员(Django服务器),顾客(浏览器客户端)点了一份“香辣鸡腿堡”(一个HTTP请求)。
你端上去一个汉堡,说:“您的餐齐了,请慢用。”(状态码200)
你发现厨房没了,说:“不好意思,卖完了。”(状态码404)
你直接后厨炸了,端出一盘炭,说:“完犊子,锅炸了!”(状态码500)
看,这就是状态码!它是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最核心的“黑话”,是每一次网络对话的“情绪和结果”。今天,咱就把这套“黑话”在Django里怎么玩,给你扒得明明白白。
第一章:状态码是个啥?为啥它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简单说,状态码就是一个三位数字,它告诉客户端“你刚才那个请求,我处理得咋样了”。
它分为五个帮派:
- 1xx(信息响应): “哥们,我收到你请求了,正处理呢,别急哈。” (比较少见)
- 2xx(成功响应): “妥了!没问题!” 这是最受欢迎的帮派,代表一切顺利。
- 3xx(重定向响应): “你要的东西不在这儿了,去隔壁XXX找找。” (常见于页面跳转)
- 4xx(客户端错误): “你丫的发了个什么鬼请求?” 错误出在客户端这边,比如地址错了、没权限。
- 5xx(服务器错误): “卧槽,是我的锅!” 服务器自己出问题了,比如代码有Bug、数据库挂了。
为啥它重要? 因为它不仅是给机器看的,更是给开发者和用户看的。一个清晰的404页面,比浏览器默认的“冷冰冰”的错误提示友好一万倍。正确的状态码也有利于SEO,告诉搜索引擎你的网站结构是健康的。
第二章:Django中的“状态码发射井”:HttpResponse对象
在Django的世界里,你最终返回给客户的,都是一个 HttpResponse 对象(或其子类)。而这个对象里,就有一个属性叫 status_code,它就是我们的“状态码发射井”。
最基础的用法是这样的:
from django.http import HttpResponse
def a_simple_view(request):
# 直接返回一个字符串,并使用默认的200状态码
return HttpResponse("你好,世界!一切正常!")
但这样太不酷了,我们得把“暗号”明确地发出去。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