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ocker的炫酷世界里,docker run无疑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它简单、粗暴、直接,一句命令就能让一个容器从镜像中蹦出来并飞奔起来,像极了科幻电影里的瞬间传送。但久而久之,这种「run and pray」(运行并祈祷)的方式,总会让追求掌控感的开发者们心里泛起一丝嘀咕:“它真的按我预想的方式运行了吗?”“如果我想先检查一下再启动呢?”
这时,幕后英雄——docker create,就该闪亮登场了。它不像docker run那样急不可耐,而是像一个沉稳的 architect(建筑师),先 meticulously(一丝不苟地)地绘制出容器的所有蓝图,把所有部件都准备妥当,然后安静地等你一声令下docker start,它才从容不迫地启动。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解密这位「造物主」级的命令,让你彻底掌握精细化创建容器的艺术。
一、「生」与「育」:Docker Create 与 Docker Run 的本质区别
理解docker create,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它和它的明星兄弟docker run区分开。
docker run = docker create + docker start
这是一个最精辟的总结。docker run是一个复合命令,它 behind the scenes(在幕后)自动执行了两步操作:
-
- Create(创建):根据指定的镜像和参数,创建一个可写的容器层(Container Layer),并完成所有的配置工作。此时,容器处于
Created状态,是静止的。 - Start(启动):执行容器内部的预设命令(如
CMD或ENTRYPOINT),让容器进入Running状态。
- Create(创建):根据指定的镜像和参数,创建一个可写的容器层(Container Layer),并完成所有的配置工作。此时,容器处于
- 所以,
docker create独享的是第一步——「创造」本身。
它只负责构造这个容器,但并不启动它。这带来了几个无可比拟的优势:
-
- 预检查:你可以在真正投入运行前,仔细检查容器的配置是否正确,比如环境变量、挂载点、网络设置等。避免因配置错误而启动失败,浪费资源且留下一堆「僵尸」容器。
- 精细化控制:将「创建」和「启动」分离,让你可以在两个阶段中间插入其他操作,或者更灵活地编写脚本,实现复杂的部署流程。
- 一致性保证:在需要批量启动一组有复杂依赖关系的容器时,先统一创建好所有容器,再统一启动,可以更好地保证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和启动顺序。 <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