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前,有个叫Cookie的“老爷爷”...
在Web的远古时代(其实也没那么古),开发者们想要在浏览器端存点东西,比如用户的登录状态、个性化设置等,唯一的选择就是——Cookie。
你可以把Cookie想象成一个热心过头的老爷爷。你让他帮你记点小事(比如:“用户喜欢蓝色主题”),他每次和你家服务器(Server)通信时,不管需不需要,都会扯着嗓子把这件事重复喊一遍:“嘿!服务器!我家用户喜欢蓝色!记得吗?!喜欢蓝色!”。
这种方式的槽点简直多得能喷出屏幕:
- 容量极小(4KB):老爷爷记忆力衰退,只能记大约4000个字符的“饼干屑”,存个用户昵称还行,想存点复杂配置?门儿都没有。
- 性能浪费:每次HTTP请求,无论是请求图片、CSS还是API,都会自动带上这个老爷爷和他的所有“记忆”(Cookie内容)。这就像你每次点外卖,外卖小哥都得先听老爷爷唠叨一遍你的所有喜好,再跑去取餐,白白浪费了大量带宽。
- API丑陋:操作Cookie需要通过
document.cookie这个字符串自己拆分、拼接,麻烦得让人想摔键盘。
开发者们内心OS:救救我!救救我!我们需要一个更大、更安静、更专一的“私人备忘录”!
于是,HTML5的救世主——Web存储,闪亮登场!
第二章:Web存储:“本地仓库”与“会话背包”的奇幻双雄
HTML5 Web存储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机制,它们是一对好兄弟,但性格和用途大相径庭。理解它们的区别,是玩转Web存储的关键。
1. localStorage - 你的“永久本地仓库”
- 性格:忠诚、持久、念旧。像一个超级可靠的仓库管理员。
- 生命周期:除非你故意开除它(手动删除数据),或者用户清空了浏览器数据,否则它永远存在,跨越浏览器会话和重启。
- 作用域:同一协议(http/https)、同一域名、同一端口下的所有页面,共享同一个localStorage。你在
a.html页存的东西,在b.html页也能读到。 - 经典应用场景:用户的主题设置、语言偏好、浏览历史记录、购物车内非敏感商品数据等需要长期保留的配置信息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