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Visual C++ (VC) 中,__penter()
和 __pexit()
函数通常用于函数性能数据收集和调用堆栈记录。通过在函数调用和返回时插入这些函数,可以获取详细的性能数据和调用堆栈信息。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 naked
汇编方式实现 __penter()
和 pexit()
函数,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配置方法。
什么是 naked
函数
naked
函数是指不包含编译器自动生成的入口和出口代码的函数。这些函数完全由开发者自己管理函数的调用和返回过程,适合用于性能关键的代码或需要精细控制的场合。
实现 __penter()
和 __pexit()
函数
__penter()
函数
#include <windows.h>
__declspec(naked) void __penter() {
__asm {
; 保存当前函数的 EBP 值
push ebp
; 设置新函数的 EBP 值
mov ebp, esp
; 保存当前函数的返回地址
push dword ptr [ebp + 4]
; 调用性能数据收集函数
call _FunctionEnter
; 恢复 ESP 和 EBP
mov esp, ebp
pop ebp
; 返回到调用者
ret
}
}
void _FunctionEnter(const void* returnAddress) {
// 这里可以收集函数调用的性能数据
// 例如,记录调用时间、调用堆栈等
printf("Function Enter: %p\n", returnAddress);
}
__pexit()
函数
__declspec(naked) void __pexit() {
__asm {
; 保存当前函数的 EBP 值
push ebp
; 设置新函数的 EBP 值
mov ebp, esp
; 保存当前函数的返回地址
push dword ptr [ebp + 4]
; 调用性能数据收集函数
call _FunctionExit
; 恢复 ESP 和 EBP
mov esp, ebp
pop ebp
; 返回到调用者
ret
}
}
void _FunctionExit(const void* returnAddress) {
// 这里可以收集函数返回的性能数据
// 例如,记录返回时间、调用堆栈等
printf("Function Exit: %p\n", returnAddress);
}
使用和配置方法
-
配置编译器:
- 确保在编译时启用调试信息。可以在 Visual Studio 项目设置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C/C++” -> “General” -> “Debug Information Format”,设置为 “Program Database for Edit and Continue” (
/ZI
) 或 “Program Database” (/Zi
)。
- 确保在编译时启用调试信息。可以在 Visual Studio 项目设置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C/C++” -> “General” -> “Debug Information Format”,设置为 “Program Database for Edit and Continue” (
-
启用函数级插桩:
- 在项目设置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C/C++” -> “Code Generation” -> “Enable Function-Level Linking”,设置为 “Yes” (
/Gy
)。 - 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Linker” -> “Optimization” -> “Enable COMDAT Folding”,设置为 “No” (
/OPT:NOCOMDAT
).
- 在项目设置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C/C++” -> “Code Generation” -> “Enable Function-Level Linking”,设置为 “Yes” (
-
启用
__penter()
和__pexit()
:- 在项目设置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C/C++” -> “Preprocessor” -> “Preprocessor Definitions”,添加
_DEBUG
和_CRTDBG_MAP_ALLOC
。 - 在代码中包含头文件
<crtdbg.h>
,以确保编译器识别这些调试函数。
- 在项目设置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C/C++” -> “Preprocessor” -> “Preprocessor Definitions”,添加
-
使用
naked
函数:- 确保你的项目支持汇编代码。可以在 Visual Studio 中创建一个新的
.asm
文件,或者在.cpp
文件中使用内联汇编。
- 确保你的项目支持汇编代码。可以在 Visual Studio 中创建一个新的
用途
函数性能数据收集
- 调用时间:
__penter()
和__pexit()
可以记录每个函数的调用和返回时间,从而计算函数的执行时间。 - 调用堆栈:通过保存和传递返回地址,可以构建调用堆栈,帮助分析函数调用的上下文。
- 内存使用:可以在
__penter()
中记录函数进入时的内存使用情况,在__pexit()
中记录函数退出时的内存使用情况,从而分析函数的内存使用情况。
示例代码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示例,展示了如何在 Visual C++ 中使用 __penter()
和 __pexit()
函数来收集函数的调用和返回信息。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rtdbg.h>
#include <time.h>
__declspec(naked) void __penter() {
__asm {
push ebp
mov ebp, esp
push dword ptr [ebp + 4]
call _FunctionEnter
mov esp, ebp
pop ebp
ret
}
}
void _FunctionEnter(const void* returnAddress) {
static FILE* file = fopen("function_trace.log", "w");
if (file) {
fprintf(file, "Function Enter: %p\n", returnAddress);
fflush(file);
}
}
__declspec(naked) void __pexit() {
__asm {
push ebp
mov ebp, esp
push dword ptr [ebp + 4]
call _FunctionExit
mov esp, ebp
pop ebp
ret
}
}
void _FunctionExit(const void* returnAddress) {
static FILE* file = fopen("function_trace.log", "a");
if (file) {
fprintf(file, "Function Exit: %p\n", returnAddress);
fflush(file);
}
}
void Function1() {
std::cout << "Function1 called" << std::endl;
Function2();
}
void Function2() {
std::cout << "Function2 called" << std::endl;
}
int main() {
Function1();
return 0;
}
说明
- 日志文件:
_FunctionEnter
和_FunctionExit
函数将调用和返回信息记录到function_trace.log
文件中。 - 性能数据:你可以在这些函数中添加更多的代码来记录时间、内存使用等性能数据。
- 调试工具:这些函数可以与 Visual Studio 的调试工具结合使用,帮助你更详细地分析程序的性能和调用堆栈。
注意事项
- 性能影响:在每个函数调用和返回时插入
__penter()
和__pexit()
会增加一些性能开销,因此只在调试阶段使用这些函数。 - 编译器版本:确保你使用的是支持
naked
函数的编译器版本。 - 多线程:如果程序是多线程的,需要确保日志文件的写入是线程安全的。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更精细地控制函数的调用和返回过程,从而进行详细的性能分析和调试。
__pexit()和__penter()的X64版本
在 X64 体系结构中实现 __penter()
和 __pexit()
函数与在 X86 中有所不同。X64 使用寄存器传递参数,并且函数调用约定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在 X64 中实现这些函数,我们需要使用 ASM 汇编文件(.s
文件),并在其中编写相应的汇编代码。
以下是如何在 X64 中实现 __penter()
和 __pexit()
函数的详细步骤,并将它们放入单独的汇编文件中(.s
文件)。
1. 汇编文件实现
创建一个名为 penter_pexit.s
的汇编文件,并实现 __penter()
和 __pexit()
函数。
penter_pexit.s
文件内容
; 使用 Microsoft x64 calling convention
.CODE
; __penter() 函数
__penter PROC
; 保存返回地址到 RCX 寄存器
mov rcx, qword ptr [rsp]
; 保存当前栈帧
push rbp
mov rbp, rsp
; 调用 C++ 回调函数 _FunctionEnter(returnAddress)
sub rsp, 20h
call _FunctionEnter
add rsp, 20h
; 恢复栈帧
pop rbp
; 返回到调用者
ret
__penter ENDP
; __pexit() 函数
__pexit PROC
; 保存返回地址到 RCX 寄存器
mov rcx, qword ptr [rsp]
; 保存当前栈帧
push rbp
mov rbp, rsp
; 调用 C++ 回调函数 _FunctionExit(returnAddress)
sub rsp, 20h
call _FunctionExit
add rsp, 20h
; 恢复栈帧
pop rbp
; 返回到调用者
ret
__pexit ENDP
END
2. C++ 代码
在 C++ 代码中,定义 _FunctionEnter()
和 _FunctionExit()
回调函数,用于收集性能数据。
main.cpp
文件内容
#include <windows.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stream>
// 定义回调函数
extern "C" void _FunctionEnter(const void* returnAddress);
extern "C" void _FunctionExit(const void* returnAddress);
void _FunctionEnter(const void* returnAddress) {
static std::ofstream logFile("function_trace.log", std::ios::app);
if (logFile.is_open()) {
logFile << "Function Enter: " << returnAddress << std::endl;
logFile.flush();
}
}
void _FunctionExit(const void* returnAddress) {
static std::ofstream logFile("function_trace.log", std::ios::app);
if (logFile.is_open()) {
logFile << "Function Exit: " << returnAddress << std::endl;
logFile.flush();
}
}
void Function1() {
std::cout << "Function1 called" << std::endl;
Function2();
}
void Function2() {
std::cout << "Function2 called" << std::endl;
}
int main() {
Function1();
return 0;
}
3. 项目配置
(1) 设置 Visual Studio 项目
-
添加 ASM 文件到项目:
- 在 Visual Studio 中,右键点击项目,选择 “Add” -> “Existing Item”,然后添加
penter_pexit.s
文件。
- 在 Visual Studio 中,右键点击项目,选择 “Add” -> “Existing Item”,然后添加
-
设置汇编编译器:
- 在项目属性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Microsoft Macro Assembler” -> “General”。
- 确保 “Enable Minimal Rebuild” 和 “Enable Incremental Linking” 都设置为 “No”。
-
设置 C++ 编译器:
- 在项目属性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C/C++” -> “Code Generation”。
- 确保 “Enable Function-Level Linking” 设置为 “Yes”。
-
设置链接器:
- 在项目属性中,选择 “Configuration Properties” -> “Linker” -> “Optimization”。
- 确保 “Enable COMDAT Folding” 设置为 “No”。
(2) 编译和运行
- 确保项目配置为
x64
(64 位)平台。 - 编译并运行项目,
function_trace.log
文件将记录每个函数的进入和退出信息。
4. 关键点解释
(1) 汇编代码
-
__penter()
和__pexit()
:- 这两个函数在每个函数的进入和退出时被调用。
- 通过
mov rcx, qword ptr [rsp]
获取返回地址。 - 使用
call _FunctionEnter
或call _FunctionExit
调用 C++ 回调函数。
-
栈帧管理:
- 使用
push rbp
和mov rbp, rsp
保存当前栈帧。 - 在调用 C++ 回调函数之前,使用
sub rsp, 20h
和add rsp, 20h
对齐栈。
- 使用
(2) C++ 回调函数
_FunctionEnter()
和_FunctionExit()
:- 这些函数将函数的进入和退出信息记录到日志文件中。
- 使用
std::ofstream
将数据写入文件。
(3) 项目配置
- ASM 文件:
- 确保汇编文件被正确编译。
- C++ 文件:
- 启用函数级链接以确保
__penter()
和__pexit()
被正确插入到每个函数中。
- 启用函数级链接以确保
5. 用途
(1) 函数性能数据收集
- 调用时间:通过记录函数的进入和退出时间,可以计算函数的执行时间。
- 调用堆栈:通过记录返回地址,可以构建调用堆栈。
- 内存使用:可以扩展代码以记录内存使用情况。
(2) 调试工具集成
- 这些函数可以与 Visual Studio 的调试工具结合使用,分析程序的性能瓶颈。
6. 示例输出
运行程序后,function_trace.log
文件将包含类似以下内容:
Function Enter: 00007FF7C8E11000
Function Enter: 00007FF7C8E11050
Function Exit: 00007FF7C8E11050
Function Exit: 00007FF7C8E11000
这些地址是函数调用的返回地址,可以用于分析程序的执行路径。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在 X64 环境中实现 __penter()
和 __pexit()
函数,并将它们放入单独的汇编文件中,从而实现高效的函数级性能数据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