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色(谁来做):
(1)角色是群体概念,即角色代表一类能使用某个功能的人或外部系统、外因素、外时间,不是指某个个体

&谁使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谁改变系统的数据&谁从系统获取信息&谁需要系统的支持以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谁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谁使用或删除系统中的信息&谁(或什么)对系统运行产生的结果(值)感兴趣&系统需要应付(处理)那些硬设备&系统需要和那些外部系统交互&在预定时间,是否有事件自动发生&时间、气温等内部外部条件
2.用例(做什么):
区别:
- 活动图:适合描述多个对象跨越多个用例时的总面貌
- 交互图(顺序图、协作图):适合描述单个用例中多个对象之间的协作行为
- 状态图:适合描述跨越多个用例的单个对象的行为,不适合描述多个对象之间的协作行为
3.识别用例要点:
3.1 可观测→用例止于系统边界
3.2 结果值→用例是有意义的目标
3.3 系统执行→结果值由系统生成
3.4 由参与者观测→业务语言、用户观点
3.5 一组用例实例→用例的粒度:
3.5.2 创建用例容易导致关心数据的存储和维护,反而忽略了用户的目的,如下图:
3.6 用例命名
4.0 用例关系
4.1 关联关系:
关联关系描述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描述它们之间的通信
4.2 包含关系:
用例与用例间的关系
肯定有的,非可选,不写不完整,可以简单认为源代码中的函数调用或操作调用
4.3 扩展关系
用例与用例间的关系
4.3.1 在前一个事例的多种选择中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4.3.2 存在评定点(特定条件是超期,如果满足特定条件,将执行“交纳罚金”这个扩展用例)
4.4 泛化关系
在前一个事例的多种选择中选择,将导致相同的结果( 父用例能够被使用的时候,任何子用例也能够被使用, 子用例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