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软件开发的那些事儿 笔记

需求分析----用例-----
用例模型:由三部分组成,用例、参与者和系统边界。用例模型是软件需求分析的开始,是即能让客户看懂又能让技术人员看懂的图形和文字。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与客户交流,确认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技术人员分析和设计系统提供依据和基础。


用例就是一个用来描述参与者如何使用系统来实现其目标的一组场景的集合。将用户所要描述的整个问题空间分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模块,然后在每个具体模块下再进一步的描述问题。使用用例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将客户粗犷的需求描述,转换成了非常严谨的语言表述,详细描述清楚了场景中每一个操作流程的整个过程。同时,该描述中用到的专业词汇的外延与内涵都必须表述清楚,避免出现二义性
eg:ATM机上操作是一组场景,也就是银行管理系统中的ATM机管理子模块。它可以继续细分成ATM机取款、ATM机查询、ATM机转账等多个场景,也就是ATM机管理子模块下的取款、查询、转账等功能,它们的每一个也就是用例图中的一个个子用例
参与者:给大家最直观的认识就是操作系统的那些人,但更准确的说应当是操作系统的那些角色
系统边界:系统边界是一个软件系统需要处理的整个问题空间的范围。一个软件系统不可能处理所有问题,我们必须得给它定义这个问题空间的范围。哪些是我们这个软件可以处理的,哪些则是我们这个软件不能处理的,也就是项目管理中所说的项目范围。


需求分析----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是对业务领域的如实描述,他不包含任何技术实现,也不包含任何分析设计。领域模型关注的是业务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领域模型关注的不是业务领域中的所有概念及所有关系。它关注的是对我们要开发的软件系统有用的概念及其关系
系统分析员在需求分析阶段,除了建立和编写用例模型以外,还并不足以支持我们后来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他还应当建立领域模型。领域模型是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整个问题空间包含的所有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在领域模型中,问题空间又被表述为业务领域。而业务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概念被描述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对象或属性
eg:学籍管理是学籍管理系统的业务领域,在这个业务领域中的学生被描述成了“学生”对象,而学生的姓名被描述为“学生”对象中的“姓名”属性。然而,学生的家庭住址,根据客户的要求,即可以描述为“学生”对象中的“家庭住址”属性,也可以描述为另一个“家庭住址”对象并包含“城市”、“街道”、“通讯地址”和“邮编”等属性。由此可见,领域模型是一堆类图


领域模型应当是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我们是在某个场景下描述它的相关概念和关系


分析设计----分析模型----
分析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分析模型。建立分析模型的工作非常繁杂,它是OOA/D的开始,它需要对需求分析中的每个场景建立静态模型(一系统的类图或对象图,描述系统需要建立的各种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动态模型(一系统的行动图、序列图、状态图,描述系统中的所有流程,包括主流程、分支流程,以及流程中各种对象的调用关系,对象在流程中的状态变化)。建立分析模型的工作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起初的迭代是需求的如实描述,接着开始GRASP设计模式以及其它的OO分析理论,对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进行优化,寻找更灵活多变、易于维护、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方案
分析模型应当是站在整个系统的高度来看待设计中的每个场景,它必须充分考虑各个模块的协作以及公共代码的复用。因此,那些各个模块都要使用的功能和业务逻辑被提取出来。但是,分析模型与设计模型最大的区别是,它不包含任何实际的技术。你的系统不论采用J2EE来实现,还是.Net来实现,分析模型都是一样的。它也不关注你是采用两层结构还是三层结构,采用的Oracle还是SQL Server数据库,这些都不是它关心的


分析设计----设计模型----
分析模型经过数次迭代以后就逐渐过渡到设计模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鸿沟。设计模型的重要区别就是它开始考虑到各种具体的技术。设计模型的产出物就是通过Rational Rose这样的工具正向生成为我们要设计的代码
分析设计是系统分析员完成的,而程序设计是程序员完成的。如果设计模型做得太细了,对系统分析员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而把好多程序员的工作给做了,同时,对程序员的束缚过大。如果当初的设计存在缺陷,将必须返回系统分析员重新修改设计模型,费时费力,得不偿失。所以我认为,设计模型不宜太细,从整体上把握主要部分就可以了


----程序设计----
序员在设计程序的过程中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设计模型,这时我们常说的GoF设计模式可以派上用场了。它对我们提高设计水平和代码质量大有帮助


程序员在设计程序的过程中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设计模型,这时我们常说的GoF设计模式可以派上用场了


参考:http://fangang.iteye.com/blog/486355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FPGA的144输出通道可切换电压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涵盖系统总体架构、FPGA硬件设计、上位机软件设计以及系统集成方案。系统由上位机控制软件(PC端)、FPGA控制核心和高压输出模块(144通道)三部分组成。FPGA硬件设计部分详细描述了Verilog代码实现,包括PWM生成模块、UART通信模块和温度监控模块。硬件设计说明中提及了FPGA选型、PWM生成方式、通信接口、高压输出模块和保护电路的设计要点。上位机软件采用Python编写,实现了设备连接、命令发送、序列控制等功能,并提供了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用于方便的操作和配置。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硬件设计和编程基础的电子工程师、FPGA开发者及科研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多通道电压输出的实验环境或工业应用场景;②帮助用户理解和掌握FPGA在复杂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包括PWM控制、UART通信及多通道信号处理;③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可扩展的平台,用于测试和验证不同的电压源控制算法和策略。 阅读建议:由于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内容,建议读者先熟悉FPGA基础知识和Verilog语言,同时具备一定的Python编程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应结合硬件电路图和代码注释,逐步理解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此外,实际动手搭建和调试该系统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设计的理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