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只有三个问题:
1.逃课一定是弊大于利?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上来讲,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对每一件事物的了解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在某些情况下,上课和逃课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身处在大学的环境里,更应该注重的亦必须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性。社会的生存靠的并不是“准时上课的能力”,需要的是“自主的学习能力”。没有人不会去努力,也没有人不会学习,即便他一边抱怨一边努力,即便他逃课那他也总有学习的时候,这并不矛盾。从来没有努力过的,从来没有学习过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已经死在了过去。逃课并不代表这个人没有自主性,也并不能证明这个人从来没有努力过,从来没有学习过。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学习方式的不同以及追求上的不同。
2上课的人真的在听课?
学校将教育普及,但是范式教育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定会朝着精英式教育的方向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专精人才的需求同当前教育制度的教育效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必定会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当前范式教育的制度之下,老师少学生多的情况会使教育的效果良莠不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如果完全按照学校的统一教学速度显然是不完善的。学生数量过多也使得老师的教育效果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因为老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都进行细心的指导,在当今国内的教育环境内到底又有哪个老师能自信了解自己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呢?这个问题显然是无解的。
范式教育的问题在大学的学习之中是最为明显的,从真正在听课的人的数量上可见一斑。当今社会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种比较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他们可以说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萌芽”。各种专精的“培训班”的教育效果是远远大于学校的教育效果的,而这些“培训班”往往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全程的教学跟踪并进行辅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更多的人将会认识到当前教育制度的问题所在。人们通过长久以来的学校范式教育得到了思想启蒙,也必将从旧的教育制度中脱离出来寻求更加高效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所以,当前的青年学生不能接受老式的范式教育也是有其合理性可言的。对大多数处与这种年龄的学生而言逃开一些“不实际实用”的课程不没有什么太大的错误可言,生命的持续需要的往往是“现实主义”。
3老师上课所讲真有意义?
需求决定产出,生活需要的才是人所需要的。比如说IT行业的招聘不可能考核医学,医生行业的招聘不可能考核军事,而现实也确实如此。
大多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有精通所有生活需求的人,不同的职业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的课程十分繁杂,即便是与专业无关的科目也能成为必修科目,这里面的影响因素很多,但从某些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真正学习好本专业知识的人很少,更不要说如今还存在的各种旁门课程了,也许有些人可以胜任,这些人是很优秀的,但是如果他们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自己的专业无疑会更加的事半功倍,也能够更快更好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是生活真正需求的,是社会国家真正需要的,那么我想没有人会不去重视它。国家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集群,它就像是一个庞大的程序,包含着各个不同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中存在的对象成员的存活都有自己的方法。每个对象成员会在一个模块中产生或多或少的相互联系,有时候一个对象成员的存活可以带动一系列的成员保持存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它可能是正面的互利互惠的关系,也可能是纯粹的负面利益关系。
实际上,真正依靠“老师上课”来存活于世的人并不是很多,在这个社会中,存活下来的人类往往都是靠的自身努力,即便是靠关系走后门那也是生存的方法,存在即是合理,谁又能断定走后门的那个人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