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射表原理分析与总结

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了在不同数量级的数据下,ConcurrentHashMap中key碰撞的情况,并分析了碰撞率的变化趋势。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在使用本地缓存时,经常用到映射表,大家都知道映射表保存数据的原理是将key做hash再取余,余数落在数组的不同索引中;利用数组的索引获取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1) 。

这样查询速度很快了,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两个key落到同一个索引桶上时,这就叫key碰撞,细想下每个key落在一个固定数组索引上的概率是一样的,既理论上无法避免key碰撞,只能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碰撞概率;最简单那的解决key碰撞的方式是采用链表法,hashMap及concurrentHashMap都是采用这样做的。

随着放入集合中的元素越来越多,key的碰撞就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集合适应不同级别数量的元素,集合还有一个reSize、rehash的动作;这个动作的触发时机就是集合的使用率达到某个阀值;比如hashMap当集合的使用率达到0.75时,如果新插入的元素发生了key碰撞了,就触发集合扩容,容器的大小扩大为当前的2倍,扩容的做法其实就是,新建一个数组,将当前元素从新hash到这个新数组中。

在使用hashMap或者concurrentHashMap时候,总是会担心当元素达到一定数量级后,由于key的碰撞问题,导致新能急剧下降,其实这是多余,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做了如下实验,就是在concurrentHashMap中,当元素在不同数量级上时,key碰撞情况的统计:


数据结构:

容器使用:ConcurrentHashMap<key,Value>()

key={两位随机数字}:{两位随机数字}:{20为随机数字或字母} + {i}

value={30为随机数字或字母}+ {i}


1) 1万数据(i=[0,1])碰撞情况:

元素总数=10000

碰撞槽总数=2041

碰撞元素总数=4536

碰撞元素总数/碰撞槽总数=2.22244

碰撞元素总数/元素总数=0.453

2) 10万数据(i=[0,10])碰撞情况:

元素总数=100000

碰撞槽总数=15373

碰撞元素总数=32982

碰撞元素总数/碰撞槽总数=2.1454499

碰撞元素总数/元素总数=0.329

3) 50万数据(i=[0,50])碰撞情况:

元素总数=500000

碰撞槽总数=87212

碰撞元素总数=189299

碰撞元素总数/碰撞槽总数=2.1705613

碰撞元素总数/元素总数=0.378

4) 100万数据((i=[0,100]))碰撞情况:

元素总数=1000000

碰撞槽总数=175152

碰撞元素总数=380070

碰撞元素总数/碰撞槽总数=2.1699438

碰撞元素总数/元素总数=0.38


结论:不管map的数据量多少,碰撞了槽内的元素基本相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