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ST电路的节点电压和电流分析

本文深入探讨了Boost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Multism仿真分析了电路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节点电压电流变化。在充电阶段,电感电流线性上升,电容为负载供电;在放电阶段,电感储能经二极管传至输出,同时直流电源直接为负载供电。通过电容电流波形分析,展示了斩波式的输出电流特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本文主要借助于Multism研究boost电路各个节点的电压电流波形,从而更好的理解boost的拓扑。

一、简单了解boost拓扑的工作原理

图1-1

如上图所示,boost电路有两个工作过程: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首先在multism上设计boost电路如下:

充电过程:

当开关管打开时,输入电流流过电感,能量从输入直流电源传输给电感,二机管被反偏,从而使没有能量传输给输出端的

如下波形,红色为电感电流,紫色为开关节点SW的电压值

图-2 PWM和电感电流波形

从上述波形分析可知,在开关管打开时,走Ton的环路,此时直流电源给电感充电,电感电流线性上升。

由紫色的SW节点电压波形分析可知:

  • 开关管打开时为Vsw=0.5V
  • 开关管关闭时为Vo+Vd=8.4V

在开关管打开过程中对电感两端电压进行分析:

电感两端压差为Vin-Vsw=4-0.5=3.5v

二极管两端的压差为V0-Vsw=7.2-0.5=6.7V此时二极管被反偏,防止电容对地放电。

开关管打开时负载供电主要由电容,因为电容的

<think>嗯,用户现在遇到了Boost电路在输入电压接近输出电压时产生震荡的问题,这确实是个经典又棘手的情况。从用户引用的资料来看,他应该是个电源工程师或者电子爱好者,已经对Boost拓扑有基础了解,但可能在实际调试中卡在了稳定性问题上。 注意到用户引用的三篇资料其实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线索:引用[1]提到交错并联Boost可以改善性能,引用[2]涉及电压环补偿,引用[3]则提供了Buck电路尖峰优化的思路。虽然最后这篇是关于Buck的,但其中调节驱动速度的方法对Boost也有参考价值。 用户的上个问题是将四开关Buck-Boost改为Boost,现在紧接着问震荡问题,很可能是在改造后的电路板上遇到了实际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改造后的Boost电路可能继承了原PCB布局的某些缺陷,比如反馈走线过长或功率回路不对称。 针对输入输出电压接近时的震荡,核心矛盾在于此时占空比D接近0(因为$D=1-\frac{V_{in}}{V_{out}}$),导致三个关键问题: 1)功率管导通时间极短,电流采样困难 2)电感电流可能进入DCM不连续模式 3)误差放大器输出 解决方案必须从硬件软件双管齐下。硬件上要优化电流检测(比如用差分探头直接测电感电流),软件上则要重点调整补偿网络。引用[2]提到的Pin13外接RC网络就是关键突破口,这个补偿电容的取值需要根据实际穿越频率计算。 特别要提醒用户的是,当$V_{in}≈V_{out}$时,传统电压模式控制极易失稳。此时采用平均电流控制模式是更好的选择,如引用[1]提到的交错并联结构本质上也是通过多相均衡来缓解单相控制压力。不过考虑到用户是改造现有单相电路,建议优先尝试修改补偿参数。 最后关于驱动速度调节,虽然引用[3]针对的是Buck电路,但Boost同样适用——在BOOT引脚串联电阻能减缓上管开通速度,从而降低SW节点电压变化率(dv/dt),这对抑制震荡有奇效。不过要权衡开关损耗的增加。</think>针对Boost电路在输入电压接近输出电压时($V_{in} \approx V_{out}$)产生的震荡问题,结合稳定性分析与工程实践,提供以下系统解决方案: --- ### 一、震荡根源分析 当 $V_{in} \approx V_{out}$ 时: 1. **占空比极限化** 由 $V_{out} = \frac{V_{in}}{1-D}$ 得 $D \rightarrow 0$,开关管导通时间极短($T_{on} < 100ns$),易导致: - 电流采样信号失真 - 控制环路延迟占比增大 2. **右半平面零点(RHPZ)影响** 在低占空比下,RHPZ频率降低至: $$f_{RHPZ} = \frac{(1-D)^2 R_{load}}{2\pi DL} \quad \xrightarrow{D \to 0} \quad \text{接近控制带宽}$$ RHPZ引入相位滞后,破坏稳定性[^2]。 --- ### 二、硬件级优化措施 #### 1. **电流检测增强** - **采样拓扑优化** 采用差分放大电路直接检测电感电流(而非MOSFET电流),避免低$D$时采样窗口不足: ```plaintext 方案对比: 传统方案:MOSFET Rds(on)采样 → D↓时采样脉冲过窄 改进方案:L两端接高精度电流互感器 → 获得完整电流波形 ``` - **增加采样保持电路** 在Q3关断瞬间锁存电流值,避免PWM脉宽失真。 #### 2. **驱动速度调节(引用[3]方法扩展)** - **BOOT引脚串联电阻($R_{boot}$)** ![](https://example.com/boost_boot_res.png) 通过增大$R_{boot}$降低栅极充电速度,减小开关瞬态$dv/dt$: $$t_{rise} \propto R_{boot} \cdot C_{iss}$$ 经验值:$R_{boot} = 2.2-10\Omega$(实测SW振铃<5%时最佳)[^3]。 #### 3. **输入/输出电容重构** | 参数 | 改造要求 | 目的 | |---------------|--------------------------|--------------------------| | 输入电容$C_{in}$ | 改用低ESR聚合物电容 | 抑制输入电压纹波耦合 | | 输出电容$C_{out}$| 增加X7R陶瓷电容(≥22μF) | 降低高频环路阻抗 | --- ### 三、控制环路设计 #### 1. **补偿网络参数调整** - **Type II补偿器重构**: ![](https://example.com/boost_compensation.png) 当$D<0.2$时需增大积分电容$C_1$: $$C_1 = \frac{1}{2\pi f_{cross} R_2} \cdot \frac{1}{(1-D)} \quad (f_{cross} \text{为穿越频率})$$ 示例:若$D=0.1$, $f_{cross}=10kHz$, $R_2=10k\Omega$ → $C_1 \geq 1.6\mu F$ #### 2. **运行模式强制** - **禁用脉冲跳跃(Pulse Skipping)** 配置控制器为强制连续导通模式(FCCM),避免DCM模式下的次谐波震荡。 - **最小导通时间限制** 设置$t_{on-min} > 150ns$(通过控制器TIMER寄存器),保证有效采样。 --- ### 四、进阶稳定性方案 1. **斜坡补偿注入** 在电流检测信号上叠加斜率$m_a$的斜坡: $$m_a > \frac{1}{2} \cdot \frac{\Delta I_L}{T_{sw}} \quad (\Delta I_L \text{为电感纹波})$$ 可压制次谐波震荡(尤其当$D>0.5$时需激活)。 2. **电压前馈控制** 引入输入电压$V_{in}$前馈,修正占空比指令: $$D_{comp} = D_{ref} \cdot \frac{V_{in-nom}}{V_{in-real}}$$ 消除输入波动对环路增益的影响[^2]。 3. **交错并联技术(引用[1])** 采用双相Boost交错并联: - 输入电流纹波降低50% - 等效开关频率加倍,带宽提升 - 相位错开180°抵消RHPZ影响[^1] --- ### 五、实测验证流程 1. **Bode图扫描** 使用网络分析仪测量环路增益: - 要求相位裕度$PM > 45°$ ($D<0.2$时) - 增益裕度$GM > 10dB$ 2. **动态负载测试** - 20%-80%阶跃负载下,输出电压过冲$< \pm 3\% V_{out}$ - 恢复时间$< 100\mu s$ > ⚠️ **关键检查点** > - SW节点波形在$V_{in}=0.95V_{out}$时无振铃(示波器带宽≥100MHz) > - 电感电流无次谐波振荡(FFT分析<1%能量) --- ### 拓扑稳定性对比 | 方案 | 相位裕度(PM) | 成本 | 适用场景 | |---------------------|--------------|--------|------------------| | 单相Boost+补偿 | 35°-45° | $ | 中功率($P_o<150W$) | | 斜坡补偿 | 40°-50° | $$ | 宽输入范围 | | **交错并联Boost** | **>60°** | $$$ | 高功率/低纹波[^1]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