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J_1023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lib.h>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stu{
       string id;
       string name;
       int age;
}stu;

int comp1(const void *a,const void *b)
{
    stu *sa=(stu*)a;
    stu *sb=(stu*)b;
    return sa->id>sb->id?1:-1;//  返回大于0表示 a,b的顺序,所以有时也用return a-b或return strcmp(a,b),这与sort中的cmp函数return a<b表示升序不同
}

int comp2(const void *a,const void *b)
{
    stu *sa=(stu*)a;
    stu *sb=(stu*)b;
    if(sa->name==sb->name)
                          return sa->id>sb->id?1:-1;
    return sa->name>sb->name?1:-1;
}

int comp3(const void *a,const void *b)
{
    stu *sa=(stu*)a;
    stu *sb=(stu*)b;
    if(sa->age==sb->age)
                          return sa->id>sb->id?1:-1;
    return sa->age>sb->age?1:-1;
}

void func()
{
     static int casecount=0;
     int n,c;
     while(cin>>n>>c)
     {
                     if(n==0)break;
                     
                     stu s[n];
                     for(int i=0;i<n;i++)
                     {
                             cin>>s[i].id>>s[i].name>>s[i].age;
                             
                      }
                      switch(c){
                                case 1:qsort(s,n,sizeof(stu),comp1);
                                break;
                                case 2:qsort(s,n,sizeof(stu),comp2);
                                break;
                                case 3:qsort(s,n,sizeof(stu),comp3);
                                break;
                      }  
                      casecount++;
                      cout<<"Case "<<casecount<<":"<<endl;
                      // output
                      for(int i=0;i<n;i++)
                      {
                              cout<<s[i].id<<" "<<s[i].name<<" "<<s[i].age<<endl;
                      }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rintf("Hello, world\n");
	func();
	return 0;
}

排序

第三个参数年纪,用string一直错,用int就正确,猜测一下用例



题目描述:
    Excel可以对一组纪录按任意指定列排序。现请你编写程序实现类似功能。
    对每个测试用例,首先输出1行“Case i:”,其中 i 是测试用例的编号(从1开始)。随后在 N 行中输出按要求排序后的结果,即:当 C=1 时,按学号递增排序;当 C=2时,按姓名的非递减字典序排序;当 C=3 
时,按成绩的非递减排序。当若干学生具有相同姓名或者相同成绩时,则按他们的学号递增排序。
输入:

    测试输入包含若干测试用例。每个测试用例的第1行包含两个整数 N (N<=100000) 和 C,其中 N 是纪录的条数,C 是指定排序的列号。以下有N行,每行包含一条学生纪录。每条学生纪录由学号(6位数字,同组测试中没有重复的学号)、姓名(不超过8位且不包含空格的字符串)、成绩(闭区间[0, 100]内的整数)组成,每个项目间用1个空格隔开。当读到 N=0 时,全部输入结束,相应的结果不要输出。

输出:
    对每个测试用例,首先输出1行“Case i:”,其中 i 是测试用例的编号(从1开始)。随后在 N 行中输出按要求排序后的结果,即:当 C=1 时,按学号递增排序;当 C=2时,按姓名的非递减字典序排序;当 C=3 
时,按成绩的非递减排序。当若干学生具有相同姓名或者相同成绩时,则按他们的学号递增排序。
样例输入:
3 1
000007 James 85
000010 Amy 90
000001 Zoe 60
4 2
000007 James 85
000010 Amy 90
000001 Zoe 60
000002 James 98
4 3
000007 James 85
000010 Amy 90
000001 Zoe 60
000002 James 90
0 0
样例输出:
Case 1:
000001 Zoe 60
000007 James 85
000010 Amy 90
Case 2:
000010 Amy 90
000002 James 98
000007 James 85
000001 Zoe 60
Case 3:
000001 Zoe 60
000007 James 85
000002 James 90
000010 Amy 90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基于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CDC)的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CDC减振器的动力学模型,验证了其阻尼特性,并通过实验确认了模型的准确性。接着,搭建了1/4车辆悬架模型,分析了不同阻尼系数对悬架性能的影响。随后,引入了PID、自适应模糊PID和模糊-PID并联三种控制策略,通过仿真比较它们的性能提升效果。研究表明,模糊-PID并联控制能最优地提升悬架综合性能,在平顺性和稳定性间取得最佳平衡。此外,还深入分析了CDC减振器的特性,优化了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系统级验证。 适用人群:从事汽车工程、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车辆悬架系统和控制策略感兴趣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研究和开发基于CDC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工程师;②帮助理解不同控制策略(如PID、模糊PID、模糊-PID并联)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及其性能差异;③为优化车辆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代码,还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于希望深入了解CDC减振器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策略的读者来说,本文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文中还介绍了多种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方法及其优缺点,为后续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