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final 关键字来实现 双重检查(DCL) 时,为什么 局部变量 是必须的?

本文探讨了如何使用final关键字实现双重检查锁定,并详细解释了局部变量wrapper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原因,涉及指令重排和final域的重排规则。

双重检查锁定(DCL)的wiki 中,对于 DCL提供了一种通过 final 关键字来实现的方式,源码如下:

public class FinalWrapper<T> {
    public final T value;
    public FinalWrapper(T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

public class Foo {
   private FinalWrapper<Helper> helperWrapper;

   public Helper getHelper() {
      FinalWrapper<Helper> wrapper = helperWrapper;

      if (wrapper == null) {
          synchronized(this) {
              if (helperWrapper == null) {
                  helperWrapper = new FinalWrapper<Helper>(new Helper());
              }
              wrapper = helperWrapper;
          }
      }
      return wrapper.value;
   }
}

同时,文章中有如下说明:
The local variable wrapper is required for correctness.

请问一下,为什么这个 局部变量 wrapper 是必须的?
我个人认为此变量是可有可无的,还请有识者指点一下。


本人回答如下:

第一次看到双重锁定检查还可以用final来实现,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说一下基于volatile实现的双重锁定检查:

public class SafeDoubleCheckedLocking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Instance instance;

    public static Instance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afeDoubleCheckedLocking.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Instance();//instance为volatile,现在没问题了
            }
        }
        return instance;
    }
}

如果instance不声明为volatile类型的,上面代码中的双重锁定检查在多线程环境下是会有问题的。
主要问题在于多线程环境下,在一个线程中instance有可能在没有完全初始化之前(只初始化了一部分),就被其他线程使用了。 比如,instance刚被分配了内存空间,还没完成new Instance()的全部操作,其他线程在第一次对instance进行是否为空的判断的时候,结果是false(由于instance指向的是个内存地址,所以分配了内存空间之后,instance这个变量已经不为空),这个时候这个线程就会直接返回,然而instance变量指向的内存空间还没完成new Instance()的全部操作。 这样一来,一个没有被完全初始化的instance就会被使用。

上面我说的这种状况看起来不可能发生,毕竟从代码来看,这根本不可能啊。

初始化instance变量的伪代码如下所示:

memory = allocate(); //1:分配对象的内存空间
ctorInstance(memory); //2:初始化对象
instance = memory; //3:设置instance指向刚分配的内存地址

之所以会发生上面我说的这种状况,是因为在一些编译器上存在指令排序,初始化过程可能被重排成这样:

memory = allocate(); //1:分配对象的内存空间
instance = memory; //3:设置instance指向刚分配的内存地址
//注意,此时对象还没有被初始化!
ctorInstance(memory); //2:初始化对象

而volatile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禁止这种重排!要想详细了解一下指令重排,可以参考一下这里

再来说一下final域的重排规则

写final的重排规则:

JMM禁止编译器把final域的写重排序到构造函数之外。
编译器会在final域的写之后,构造函数return之前,插入一个StoreStore屏障。这个屏障禁止处理器把final域的写重排序到构造函数之外。
也就是说:写final域的重排序规则可以确保:在对象引用为任意线程可见之前,对象的final域已经被正确初始化过了。

读final的重排规则:

在一个线程中,初次读对象引用与初次读该对象包含的final域,JMM禁止处理器重排序这两个操作(注意,这个规则仅仅针对处理器)。编译器会在读final域操作的前面插入一个LoadLoad屏障。
也就是说:读final域的重排序规则可以确保:在读一个对象的final域之前,一定会先读包含这个final域的对象的引用。

如果final域是引用类型,那么增加如下约束:

在构造函数内对一个final引用的对象的成员域的写入,与随后在构造函数外把这个被构造对象的引用赋值给一个引用变量,这两个操作之间不能重排序。
(个人觉得基本意思也就是确保在构造函数外把这个被构造对象的引用赋值给一个引用变量之前,final域已经完全初始化并且赋值给了当前构造对象的成员域,至于初始化和赋值这两个操作则不确保先后顺序。)
具体解释可以参考这里

再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public class Foo {
   private FinalWrapper<Helper> helperWrapper;

   public Helper getHelper() {
      FinalWrapper<Helper> wrapper = helperWrapper;

      if (wrapper == null) {
          synchronized(this) {
              if (helperWrapper == null) {
                  helperWrapper = new FinalWrapper<Helper>(new Helper());
              }
              wrapper = helperWrapper;//此处增加了对helperWrapper的引用,写final域的重排序规则可以确保:在对象引用为任意线程可见之前,对象的final域已经被正确初始化过了。
              //所以此处增加一次对helperWrapper的引用,可以确保FinalWrapper中的value已经成功初始化。
              //如果此处没有赋值给本地变量,final域的写操作保证不能生效,那么getHelper()方法并不能保证,被return的value已经被正确初始化过。
          }
      }
      return wrapper.value;
      //读final域的重排序规则可以确保:在读一个对象的final域之前,一定会先读包含这个final域的对象的引用。所以此处的读取操作确保读value之前,会读取wrapper这个引用变量指向的对象,
      //而写操作又可以确保在对象可见之前,final域已经正确初始化了。所以此处肯定会读取到正确的value。
      //如果读final域不做这个保证,那么对value的读取操作有可能会被重排到对wrapper赋值之前,有可能读取到不正确的value值。
   }
}

主要问题在于这些关键字对指令重排的保证,个人的一个理解是这样的,欢迎讨论。

本篇文章内容源自于对Segmentfault一个问题的回答

<think>我们正在讨论如何判断多线程环境下代码的线程安全性。根据提供的引用材料,线程安全问题主要源于多个线程对共享数据的非原子性操作、内存可见性问题和指令重排序。判断线程安全性需要分析代码在并发环境下的行为。 关键点: 1. 识别共享数据:首先确定哪些数据是多个线程可能同访问和修改的(引用[1]提到对同一个变量进行修改操作)。 2. 检查操作原子性:检查对共享数据的操作是否是原子的。如果不是,则需要同步(引用[2]提到对变量的操作不是原子性会导致安全问题)。 3. 内存可见性:确保一个线程对共享数据的修改对其他线程立即可见(引用[2]提到内存可见性问题)。 4. 指令重排序:分析是否存在因编译器或处理器优化导致的指令重排序问题(引用[2]和引用[5]提到指令重排序会影响线程安全)。 5. 同步机制:检查是否使用了适当的同步机制(如synchronized, volatile, Lock等)来保证线程安全(引用[1][2][4][5])。 判断步骤: 1. 找出所有共享变量:全局变量、静态变量、堆中的对象(被多个线程引用的)等。 2. 分析每个共享变量的访问(读/写)情况:是否有多线程同写,或者一个线程写多个线程读。 3. 检查每个访问共享变量的代码块: - 是否使用了同步?同步的范围是否正确(如的对象是否正确,是否覆盖所有必要的操作)? - 如果没有同步,操作是否是原子的(如原子类AtomicInteger)? 4. 检查是否存在复合操作:即使单个操作是原子的,多个操作组合在一起也可能不是原子的(例如先检查后执行)。 5. 检查内存可见性:对于共享变量,如果没有正确的同步(如使用volatile或),修改可能对其他线程不可见。 6. 检查指令重排序:特别是在双重检查定(DCL)等模式中,需要volatile关键字来防止指令重排序(引用[5]的例子)。 此外,引用[3]指出:如果方法不涉及共享数据,则天生线程安全。因此,如果代码没有共享数据,则无需担心线程安全。 工具辅助: - 静态分析工具:如FindBugs、PMD等可以测部分线程安全问题。 - 动态分析工具:如使用线程压力测试工具(如JCStress)来测试并发场景。 - 代码审查:多线程代码需要仔细的代码审查。 示例分析(引用[5]中的单例模式): 在双重检查定(DCL)中,如果没有使用volatile修饰instance变量,则可能由于指令重排序导致其他线程得到未完全初始化的对象。因此,需要将instance声明为volatile。 结论:判断线程安全性需要全面分析共享数据的访问模式,并确保通过适当的同步机制解决了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生成相关问题。</think>### 如何判断多线程环境下代码的线程安全性 判断线程安全性需要系统性地分析代码在多线程并发执行的行为。以下是关键判断步骤: 1. **识别共享数据** 首先扫描代码中所有可能被多个线程**同访问的变量**(尤其是静态变量、实例变量、堆对象)。例如引用[1]指出,当多个线程修改同一变量可能引发安全问题[^1]。 **判断依据**:若存在跨线程共享的可变数据(非final、非局部变量),则存在风险点。 2. **检查原子性操作** 验证对共享数据的操作是否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操作**。引用[2]强调非原子操作是线程不安全的根源[^2]。 **典型风险**: - 复合操作(如 `i++` 实际包含读-改-写三步) - 非同步的 `check-then-act`(如先判断 `if(map.containsKey(key))` 再执行 `map.put()`) 3. **分析同步机制** 检查是否通过以下方式保证操作原子性: - **显式**:`synchronized` 关键字(引用[2][5])[^2][^5] - **原子类**:如 `AtomicInteger` - **内存屏障**:`volatile` 修饰共享变量(解决可见性问题,引用[5])[^5] **关键点**:同步范围需覆盖所有共享数据访问路径,如DCL单例需双重检查+`volatile`(引用[5]示例)[^5]。 4. **验证内存可见性** 确保线程对共享变量的修改对其他线程**立即可见**。引用[2]指出内存可见性缺失会导致线程安全问题[^2]。 **解决方案**: - 用 `volatile` 声明变量 - 在 `synchronized` 块内修改变量(释放前刷新主内存) 5. **测指令重排序影响** 编译器/处理器可能优化指令顺序,破坏预期逻辑。引用[5]显示单例模式中 `new` 操作可能被重排序[^5]。 **判断工具**: - 使用 `volatile` 禁止重排序(如引用[5]的解决方案) - 通过 `final` 字段保证构造安全 6. **线程安全API使用评估** 检查是否误用非线程安全类: - `ArrayList` vs `CopyOnWriteArrayList` - `HashMap` vs `ConcurrentHashMap` **原则**:若API文档未明确声明线程安全,则默认不安全。 7. **无共享数据场景豁免** 引用[3]指出:**不涉及共享数据的方法天生线程安全**[^3]。例如: ```java public String formatName(String firstName, String lastName) { // 仅使用局部变量 -> 线程安全 return firstName + " " + lastName; } ``` **验证工具与方法**: - **静态分析**:FindBugs/SpotBugs测非原子操作 - **动态测试**: - 使用 `Thread.sleep()` 模拟并发延迟 - 压力测试工具(如JMeter) - **模型检查**:Java Pathfinder(JPF)验证状态空间 - **不变式断言**:在关键位置插入并发断言 > 示例:DCL单例缺陷 > 引用[5]的代码通过 `volatile` + 双重检查解决两个问题: > 1. `synchronized` 保证创建实例的原子性 > 2. `volatile` 禁止指令重排序并保证可见性[^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