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问: 2-3级的估算与4-5级的估算有什么区别?
|
估算的内容
|
估算方法
|
估算的可信度
|
估算的输入
|
2级
|
影响工作量的项目的固有属性
项目的工作量与成本 |
经验法
|
单点值或区间
|
本项目的属性
|
3级
|
经验法+模型法
|
本项目的属性
历史数据 | ||
4-5级
|
影响工作量的项目的固有属性
项目的工作量与成本 项目的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 |
经验法+基于历史数据推导出的模型法
|
区间及可达成的概率
|
本项目的属性
历史数据 本项目前期的执行结果 |
第29问:如何建立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
总的原则:
(1)先外再内
(2)先宏观再微观
(3)先整体部分关系拆分再因果关系拆分
(4)先识别产品的质量目标再识别过程的性能目标
目标分解的步骤:
(1)确定客户与组织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
确定客户对组织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包括了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
确定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对组织的要求。
确定各认证机构对组织的要求。
确定组织外部、集团对组织的各项要求。
确定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2)确定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
确定组织内部中高层经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包括了质量、工期、成本、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3)文档化商务目标
商务目标尽可能定量描述,也可以定性描述。
(4)基于组织级的商务目标,确定总体的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
(5)基于整体部分关系派生目标
将总体的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进行整体部分关系的拆分,比如将总体的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拆分到各阶段;
(6)基于因果关系派生目标
将总体的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进行影响因子的分析,识别影响目标达成的因子,这些因子如果是某个子过程的输出,则将这些因子识别为子目标,并对这些子目标再进行整体部分关系拆分或进行影响因子的分析,循环识别之,直至所有的影响因子均为开发过程的外部输入或过程固有的属性;
(7)文档化得到的所有目标,建立目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目标进行分类。
可以从两种维度进行分类:
一是区分是总体目标还是子目标;
二是区分是质量类、进度类、成本类、性能类、客户满意度类或其他类;
(8)根据组织级的过程性能基线、客户的要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确定目标值;
(9)确保组织级的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符合SMART原则,即:
Specific:是否文档化,是否明确
Measurable:可度量
Attainable:是否可实现
Relevant :和商务目标的相关性
Time-bound:是否在规定的时间
第30问:究竟要不要评估4-5级?
答:
现在做4-5级的企业很多,真做的少,要证书的多,尽管SEI审计的严,但也有漏网之鱼,因此心存侥幸的企业不在少数。如果你讲你的企业能达到3级的水平,我想可信度在75%以上,如果你讲你的企业能达到4-5级的水平,我想可信度在25%以下(也许更低,还好,不是小概率事件),何必睁眼说瞎话呢?我们还是力争还CMMI一个纯净的空间吧。
我建议在下面的情况就别评估了:
如果你只是想要证书那就别评估4-5级;
如果你的企业只有很少的人数,比如50人以下,也别评估4-5级;
如果你们的项目在业务领域上差异很大,也别评估4-5级;
如果客户的要求不是很高,也别评估4-5级;
如果2-3级的基础很弱,那就真正做到2-3级后再评估4-5级吧。
评估和实践是2个问题,应该分开。不评估不代表不按4-5级的实践去做。我们可以在局部按照4-5级的要求去做,我们也可以不按阶段式表示方法实施过程改进,也可以按照连续式的表示方法实施过程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