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infoQ上关于web调优的文章,有些感悟,先总结如下
系统的调优分为前端和后端
前端的调优主要有
1. 减少页面中http请求数量
2. 减小网站cookie大小,或者采用服务器端cookie
3. 较少DNS请求时间
4. 图片合并压缩
5. 较少页面DOM数量,例如前端延迟加载,滚屏加载
后端调优
1. 编码效率的调优
2. 动态页面静态化
3. 页面缓存,例如 反向代理缓存技术,页面局部缓存技术
另外,文章也提到了关于使用开源框架和组件的问题,应当对其进行封装,在日后的升级过程中,由于封装提供了稳定的api,所以不必修改业务代码,秩序修改封装逻辑即可
系统的调优分为前端和后端
前端的调优主要有
1. 减少页面中http请求数量
2. 减小网站cookie大小,或者采用服务器端cookie
3. 较少DNS请求时间
4. 图片合并压缩
5. 较少页面DOM数量,例如前端延迟加载,滚屏加载
后端调优
1. 编码效率的调优
2. 动态页面静态化
3. 页面缓存,例如 反向代理缓存技术,页面局部缓存技术
另外,文章也提到了关于使用开源框架和组件的问题,应当对其进行封装,在日后的升级过程中,由于封装提供了稳定的api,所以不必修改业务代码,秩序修改封装逻辑即可
本文总结了web系统调优的前端和后端策略,包括减少http请求、减小cookie大小、优化DNS请求、图片合并压缩、减少DOM数量等前端方法,以及编码效率调优、动态页面静态化、页面缓存等后端方法。同时,讨论了如何合理使用开源框架和组件,通过封装提供稳定API,简化升级过程。
36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