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r的空间搜索(1)

Solr空间查询解析
本文介绍了Solr中两种基于地理位置的空间查询方法:笛卡尔层和GeoHash算法。笛卡尔层通过将地图划分为多个网格来减少查询量,提高查询效率。GeoHash算法则通过将经纬度转换为base32字符串,利用模糊查询实现附近地点搜索。

http://ju.outofmemory.cn/entry/709

在Solr中基于空间地址查询主要围绕2个概念实现:

Cartesian Tiers 笛卡尔层

Cartesian Tiers是通过将一个平面地图的根据设定的层次数,将每层的分解成若干个网格,如下图所示:


 每层以2的评方递增,所以第一层为4个网格,第二层为16 个,所以整个地图的经纬度将在每层的网格中体现:

笛卡尔层在Lucene中对空间地理位置查询最大的用处在查找周边地址的时候有效的减少查询量,即将查询量可以控制在分层后最小的网格中的若干 docId。那么如何构建这样的索引结构呢,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对应笛卡尔层的层数来构建域即可。也即是 tiers0->field_0,tiers1->field_1,tiers2- field_2,……,tiers19->field_19。(一般20层即可)。每个对应笛卡尔层次的域将根据当前这条记录的经纬度通过笛卡尔算 法计算出归属于当前层的网格,然后将gridId(网格唯一标示)以term的方式存入索引。这样每条记录关于笛卡尔0-19的域将都会有一个 gridId对应起来。但是查询的时候一般是需要查周边的地址,那么可能周边的范围超过一个网格的范围,那么实际操作过程是根据经纬度和一个距离确定出需 要涉及查询的从19-0(从高往低查,留给读者思考)若干层对应的若干网格的数据(关于代码实现在后面的文章内容阐述)。那么一个经纬度周边地址的查询只 需要如下图圆圈内的数据:

所以通过这样的数据过滤,将极大的减少计算量。

GeoHash算法

在Lucene索引中将经纬度的二维坐标通过geohash,变成一个一维的字符串base32的坐标,例如,经纬度对应一个base32的坐标为 DRT2Y,那这个base32的字符串什么意思呢?其实编码中每个字符都是代表一个区域,并且前面的字符是后面字符的父区域,即R是D区域内的子区 域,T又为D区域的子区域,大家可以从如下图片获得base32的层级关系(以下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进入D区域,则看到又分为若干区域,而R为其子区域:

继续进入R区域,可以继续看到有子区域T区域:

而2Y也是基于以上的关系类推,所以一个base32的编码是标示一个区域,而编码过程中会根据经纬度的精度来确定这个区域大小。从上面的解释大家 肯定会想到编码的前缀是表示更大的区域。例如wx4g0ec1,它的前缀wx4g0e表示包含编码wx4g0ec1在内的更大区域。所以根据这个特点,利 用模糊查询是可以达到一种附近地点的查询。

Geohash算法实现其实非常简单,网上有很多例子,在这里借用下这些例子再加上比较详细的说明。基本算法流程是基于多轮的收敛,以达到满足精度 要求为止。具体流程以(39.92324 纬度, 116.3906 经度)为例,首先将纬度的范围(-90, 90)平分成两个区间(-90, 0)、(0, 90),如果目标纬度位在(-90,0),则编码为0,在(0,90)则编码为1。由于上面的例子中维度39.92324是属于(0, 90),所以第一轮获得的编码位取1。接下来再将(0, 90)分成 (0, 45), (45, 90)两个区间,而39.92324位于(0, 45),所以编码为0。以此类推,直到精度符合要求为止,如下图所示:

所以通过16轮的计算后得到经度39.92324的编码为:1011 1000 1100 0111 1001

经度也用同样的算法,对(-180, 180)多轮的依次细分计算:

得到经度116.3906的编码为1101 0010 1100 0100 0100

经纬度的编码都计算完毕后,接下来就需要合并经纬度的编码,规则是以经度开始,依次每次取一位合并成5位的新编码,如上图红色字标示顺序所示:

完成合并编码后就需要将该编码和base32编码表对应起来,做法是每5位为一个十进制数,以11100为例,它的十进制数是28,所以对应的base32编码表示W,如下图所示:

其他的五位编码依次从表中找到对应位置后,(39.92324 纬度, 116.3906 经度)的base32编码为:wx4g0ec1

解码算法与编码算法相反,先进行base32解码,然后分离出经纬度,最后根据二进制编码对经纬度范围进行细分即可,这里不再赘述。不过由于geohash表示的是区间,编码越长越精确,但不可能解码出完全一致的地址

而关于Solr+Lucene使用Cartesian Tiers 笛卡尔层和GeoHash的构建索引和查询的细节介绍将在新的Blog中阐述。

基于遗传算法的新的异构分布式系统任务调度算法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档围绕基于遗传算法的异构分布式系统任务调度算法展开研究,重点介绍了一种结合遗传算法的新颖优化方法,并通过Matlab代码实现验证其在复杂调度问题中的有效性。文中还涵盖了多种智能优化算法在生产调度、经济调度、车间调度、无人机路径规划、微电网优化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示了从理论建模到仿真实现的完整流程。此外,文档系统梳理了智能优化、机器学习、路径规划、电力系统管理等多个科研方向的技术体系与实际应用场景,强调“借力”工具与创新思维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Matlab编程基础,从事智能优化、自动化、电力系统、控制工程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尤其适合正在开展调度优化、路径规划或算法改进类课题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学习遗传算法及其他智能优化算法(如粒子群、蜣螂优化、NSGA等)在任务调度中的设计与实现;②掌握Matlab/Simulink在科研仿真中的综合应用;③获取多领域(如微电网、无人机、车间调度)的算法复现与创新思路; 阅读建议:建议按目录顺序系统浏览,重点关注算法原理与代码实现的对应关系,结合提供的网盘资源下载完整代码进行调试与复现,同时注重从已有案例中提炼可迁移的科研方法与创新路径。
【微电网】【创新点】基于非支配排序的蜣螂优化算法NSDBO求解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支配排序的蜣螂优化算法(NSDBO),用于求解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该方法结合非支配排序机制,提升了传统蜣螂优化算法在处理多目标问题时的收敛性和分布性,有效解决了微电网调度中经济成本、碳排放、能源利用率等多个相互冲突目标的优化难题。研究构建了包含风、光、储能等多种分布式能源的微电网模型,并通过Matlab代码实现算法仿真,验证了NSDBO在寻找帕累托最优解集方面的优越性能,相较于其他多目标优化算法表现出更强的搜索能力和稳定性。;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电力系统或优化算法基础,从事新能源、微电网、智能优化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应用于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调度设计;②作为新型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与改进基础,用于解决复杂的多目标工程优化问题;③帮助理解非支配排序机制在进化算法中的集成方法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仿真实现。;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深入理解算法实现细节,重点关注非支配排序、拥挤度计算和蜣螂行为模拟的结合方式,并可通过替换目标函数或系统参数进行扩展实验,以掌握算法的适应性与调参技巧。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