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轻巧的 Linux 服务器

打造轻巧Linux服务器
本文介绍了一位新手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轻巧的Linux服务器的过程。选择了Ubuntu作为发行版,详细记录了从分区、格式化到安装基本系统的步骤,并最终配置成可用状态。
打造轻巧的 Linux 服务器
Published at Oct 2, 12am / Keywords: linux, server, ubuntu

好久没写 Blog,忙啊什么的就不说了,懒是最大的原因。最近忙着给实验室做个网站,除了我熟悉的 Web Design & Development 之外,这次我还搭建了一台 Linux 服务器。一方面用来放置我们的站点,另一方面实验室放一台服务器,也为实验室的成员们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方便科研和学习。

虽然做 Web 我是轻车熟路了,但倒腾 Linux 服务器我绝对还是个新手。虽然平时为了开发也没少倒腾过,但基本上都是调一下 Apache 或 PHP 之类的事情。所以下面写的东西只是个记录,不敢班门弄斧,方法也都是 Google 来的,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建议,欢迎您提出来。

本文只写一下搭建基本服务器的部分。发行版我选择的是 Ubuntu,虽然我知道 CentOS 或是 RHEL 可能性能会更好点,但毕竟 Ubuntu 比较熟悉也比较简单。Ubuntu 本身有 Server 版,而且可以几乎无需干预的安装好一台 LAMP Server,但 Linux 本身的乐趣就在于折腾,而且对于服务器我更希望知道到底都有什么东西在跑,所以我决定从搭建一个干净的基本系统开始。经过一番 Google,我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教程:Minimal Ubuntu 8.04 Server Install,下面的安装过程也基本就是按着这个教程来的,稍微改进满足了一下实际需要。

言归正传,开始进入安装。首先,用 Ubuntu 8.04 Desktop Live CD 引导服务器,开一个 Terminal 就可以开工了。

第一步,启动分区工具对硬盘分区。这里我使用的也是 cfdisk (不用 GPart 的原因是因为这台服务器压根就没鼠标 -_-b),对 500G 的硬盘进行了分区。命令如下:

sudo su
cfdisk /dev/sda

首先分出 60MB 主分区用作 /boot,然后分 50GB 逻辑分区作为根分区,4GB 逻辑分区作为交换分区,剩下的分一个分区作为 /home 使用。分好后不要忘了写入分区表。

完成分区之后开始对各个分区进行格式化,为了方便,我只使用了 ext3 这一种格式:

mkfs.ext3 /dev/sda1
mkfs.ext3 /dev/sda5
mkfs.ext3 /dev/sda6
mkswap /dev/sda7

完成分区后可以装基本系统了,这里需要使用 debootstrap,具体命令是:

mkdir /min
mount /dev/sda5 /min
mkdir /min/boot
mount /dev/sda1 /min/boot
mkdir /min/home
mount /dev/sda6 /min/home
apt-get install debootstrap

在执行 debootstrap 之前,建议先进行一下源设置。因为这一步需要下载大量软件,因此选用一个最快的源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我使用的是 cn99 的源:

nano /usr/share/debootstrap/scripts/hardy

找到类似下面的段落(default_mirror),改为您需要的源:

case $ARCH in amd64|i386|sparc)
default_mirror http://ubuntu.cn99.com/ubuntu

然后开始安装最小系统

debootstrap hardy /min

完成后,我们需要对这个系统进行一番设置使其可用。首先我们可以先将一些设置信息直接复制到目标系统中:

cp /etc/hosts /min/etc/
cp /etc/network/interfaces /min/etc/network/
cp /etc/bash_completion /min/etc/
cp /etc/bash.bashrc /min/etc/

此外,我们还需要为光驱进行一些设置:

mkdir -p /min/media/cdrom0
ln -s cdrom0 /min/media/cdrom

建立 fstab:

nano /etc/fstab

fstab 文件的内容大致如下:

proc /proc proc defaults 0 0
/dev/sda5 / ext3 relatime 0 1
/dev/sda1 /boot ext3 relatime 0 1
/dev/sda6 /home ext3 relatime 0 1
/dev/sda7 none swap sw 0 0
/dev/cdrom /media/cdrom0 udf,iso9660 user,noauto,exec,utf8 0 0

做完这一步,我的系统基本上就装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 chroot 进去,进行进一步的配置:

mount –bind /dev /min/dev
mount -t proc proc /min/proc
mount -t sysfs sysfs /min/sys
chroot /min

设定时区:

cp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安装一个文本编辑器,我个人比较喜欢 nano,当然你也可以装 vim:

apt-get install nano

建立源列表,还是填入最快的源:

nano /etc/apt/sources.list

内容如下,使用的是 cn99 的源(我在教育网能到 1M/s 的速度)

deb http://ubuntu.cn99.com/ubuntu hardy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ubuntu.cn99.com/ubuntu hardy-update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ubuntu.cn99.com/ubuntu hardy-security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更新源并升级现有软件:

apt-get update
apt-get dist-upgrade

设置 root 用户密码,并新建一个用户,并使它有 sudo 权限:

passwd
adduser liuyang
addgroup admin
adduser liuyang admin
echo “%admin ALL=(ALL) ALL”>>/etc/sudoers

安装 grub,使目标系统可以引导:

apt-get install linux-image-server grub
mkdir /boot/grub
update-grub
update-initramfs -u

目标系统已经设置完毕,现在推出 chroot,完成最后的操作 – 将 grub 装到 /dev/sda 的 MBR 上:

exit
grub-install –root-directory=/min –no-floppy –recheck /dev/sda

重新启动系统,退出 Live CD,如果一切正常的话,你应该可以用一个“干净的” Ubuntu 引导起你的服务器了。
采用PyQt5框架与Python编程语言构建图书信息管理平台 本项目基于Python编程环境,结合PyQt5图形界面开发库,设计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图书信息管理解决方案。该系统主要面向图书馆、书店等机构的日常运营需求,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图书信息的标准化管理流程。 系统架构采用典型的三层设计模式,包含数据存储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界面层。数据持久化方案支持SQLite轻量级数据库与MySQL企业级数据库的双重配置选项,通过统一的数据库操作接口实现数据存取隔离。在数据建模方面,设计了包含图书基本信息、读者档案、借阅记录等核心数据实体,各实体间通过主外键约束建立关联关系。 核心功能模块包含六大子系统: 1. 图书编目管理:支持国际标准书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专业元数据的规范化著录,提供批量导入与单条录入两种数据采集方式 2. 库存动态监控:实时追踪在架数量、借出状态、预约队列等流通指标,设置库存预警阈值自动提醒补货 3. 读者服务管理:建立完整的读者信用评价体系,记录借阅历史与违规行为,实施差异化借阅权限管理 4. 流通业务处理:涵盖借书登记、归还处理、续借申请、逾期计算等标准业务流程,支持射频识别技术设备集成 5. 统计报表生成:按日/月/年周期自动生成流通统计、热门图书排行、读者活跃度等多维度分析图表 6. 系统维护配置:提供用户权限分级管理、数据备份恢复、操作日志审计等管理功能 在技术实现层面,界面设计遵循Material Design设计规范,采用QSS样式表实现视觉定制化。通过信号槽机制实现前后端数据双向绑定,运用多线程处理技术保障界面响应流畅度。数据验证机制包含前端格式校验与后端业务规则双重保障,关键操作均设有二次确认流程。 该系统适用于中小型图书管理场景,通过可扩展的插件架构支持功能模块的灵活组合。开发过程中特别注重代码的可维护性,采用面向对象编程范式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组件设计,为后续功能迭代奠定技术基础。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基于SSM架构的学籍数据管理平台技术解析》 在当代数字化教育背景下,数据管理平台已成为教育机构运营的核心支撑。本系统以SSM技术组合为基础架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籍信息处理体系,通过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实现教育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与智能分析。以下从架构设计、技术实现与功能模块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系统架构设计 该平台采用分层式架构设计,充分体现模块化与可维护性特征。Spring框架作为核心容器,通过依赖注入机制实现组件解耦;SpringMVC架构负责前端请求的路由与响应处理;MyBatis数据层框架则封装了数据库交互过程,通过映射配置简化SQL操作。三层架构协同工作,形成高内聚低耦合的技术体系。 二、技术实现要点 1. Spring容器:基于控制反转原则管理业务对象生命周期,结合面向切面编程实现事务控制与日志管理 2. SpringMVC模块: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范式,规范Web层开发流程,支持RESTful接口设计 3. MyBatis组件:通过XML配置实现对象关系映射,提供动态SQL生成机制,显著减少冗余编码 三、核心功能模块 1. 学籍信息维护:实现学员基本资料的增删改查操作,涵盖学籍编号、个人信息、所属院系等关键字段 2. 学业成绩管理:支持课程分数录入与批量处理,提供多维度统计分析功能 3. 教学组织管理:建立班级体系与学员关联关系,实现分级数据管理 4. 权限控制机制: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划分管理员、教职工、学员三级操作权限 5. 系统审计功能:完整记录用户操作轨迹,构建安全追踪体系 四、系统开发方法论 在项目生命周期中,采用结构化开发流程。前期通过需求调研确定系统边界,中期完成数据库范式设计与接口规范制定,后期采用迭代开发模式配合自动化测试,确保系统交付质量。 五、技术演进展望 当前系统虽未集成智能算法,但为未来升级预留了扩展接口。可预见的技术演进方向包括: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智能预警、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深度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该平台通过SSM技术体系实现了教育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既展示了现代软件开发范式的实践价值,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方案。这种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思路,充分体现了软件工程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