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管理
性能管理的目的是:收集数据,评价网络资源(包括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的使用情况,尽早定位潜在的问题,并支持网络规划、分析及优化,从而改进网络性能的表现和效率;保障网络能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
性能管理常见活动包括:
通过性能测量获取网络性能数据。
根据网络设计容量、业务提供能力与网络实际情况评估系统,发现网络问题。
针对发现的网络问题,结合性能数据、配置数据和告警数据展开问题诊断。
从问题诊断中得出问题处理方案,重新进行网络规划和优化。
性能测量的结果可以应用在以下方面:
实时监控:性能测量结果可用于性能监控,通过性能测量的结果可及时发现网络负荷瓶颈,从而实施改善服务质量,同时为发挥设备潜力提供依据。
日常维护:对设备和话务等的性能测量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日常维护,便于及时发现网络异常,避免故障的升级。性能测量用于日常维护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利用性能测量结果排除业务故障
考察和分析业务运行状况
辅助运营数据分析:性能测量结果可以发送给报表系统,在报表系统上您可以统计和分析业务运营状况。
测量指标
测量指标即规定“测量什么”。
测量指标包括测量指标名称和单位。
一个测量指标只能属于一个测量单元。
测量指标标识
测量指标在网管系统中的一个唯一标识,网管系统内部在处理测量指标数据时根据该标识将测量指标数据保存到数据库或记录的性能文件中。
测量单元
由于系统存在大量的测量指标,为了方便管理,对测量指标进行归类,划分为若干测量单元。每个测量单元包含与系统某功能相关的若干测量指标。
测量单元包括测量指标、测量对象、测量粒度周期、采样周期等属性。
测量单元标识
测量单元在网管系统中的一个唯一标识,网管系统内部按照该标识管理该测量单元包含的测量指标。
测量对象
测量对象即规定“测量谁”。
在性能管理中代表被测量的物理或者逻辑资源的实体及其组合,如智能网中的业务键、局向。
测量粒度周期
测量粒度周期是指在网管从网元上相邻两次收集性能数据之间的时间间隔。
测量粒度周期以分钟为单位。
采样周期
对于一些测量指标,计算一个测量粒度周期的性能结果时需要在一个测量粒度周期内以预定的频率对性能数据进行采集,这个相邻两次对性能数据采集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采样周期。
采样周期用于指定对网元内部性能数据进行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采样周期小于或者等于粒度周期并且是粒度周期的约数。
例如,测量“CPU平均利用率”,测量粒度周期为5分钟,采样周期为1分钟,系统每隔1分钟对CPU利用率进行采集。“CPU平均利用率”是5分钟内采集了5次CPU利用率的平均值。
统计任务
统计任务是指性能数据采集的策略,包括了测量单元、测量对象、测量粒度周期和采样周期。
统计任务一般是在网管上创建,创建时指定测量单元、测量粒度周期和测量对象。XXX根据设置的参数采集性能数据。
门限告警
如果在网管上设置了告警门限值,当测量指标超过门限值时,网管就产生告警。
关键性能指标
关键性能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是指那些能反映关键的网络及业务质量情况的性能指标。KPI是性能测量指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户通过实时监控这些指标来了解当前的网络及业务质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