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实例化方法更多被使用和稳妥,静态方法少使用。
有时候我们对静态方法和实例化方法会有一些误解。
1、大家都以为“ 静态方法常驻内存,实例方法不是,所以静态方法效率高但占内存。”
事实上,他们都是一样的,在加载时机和占用内存上,静态方法和实例方法是一样的,在类型第一次被使用时加载。调用的速度 基本上没有差别。
2、大家都以为“ 静态方法在堆上分配内 存,实例方法在堆栈上”
事实上所有的方法都不可能在堆或者堆栈上分配内 存,方法作为代码是被加载到特殊的代码内存区域,这个内存区域是不可写的。
方法占不占用更多内存,和它是不是static没什么关系。
因为字段是用来存储每个实例对象的信息的,所以字段会占有内存,并且因为每个实例对象的状态都不一致(至少不能认为它们是一致的),所以每个实例对象的所 以字段都会在内存中有一分拷贝,也因为这样你才能用它们来区分你现在操作的是哪个对象。
但方法不一样,不论有多少个实例对象,它的方法的代码都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有一份代码就够了。因此无论是static还是non-static的方法,都 只存在一份代码,也就是只占用一份内存空间。
同样的代码,为什么运行起来表现却不一样?这就依赖于方法所用的数据了。主要有两种数据来源,一种就是通过方法的参数传进来,另一种就是使用class的 成员变量的值……
3、大家都以为“实例方法需要先创建实例 才可以调用,比较麻烦,静态方法不用,比较简单”
事实上如果一个方法与 他所在类的实例对象无关,那么它就应该是静态的,而不应该把它写成实例方法。所以所有的实例方法都与实例有关,既然与实例有关,那么创建实例就是必然的步 骤,没有麻烦简单一说。
当然你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实例方法都写成静态的,将实例作为 参数传入即可,一般情况下可能不会出什么问题。
从面向对象的角度上来说,在抉择使用实 例化方法或静态方法时,应该根据是否该方法和实例化对象具有逻辑上的相关性,如果是就应该使用实例化对象 反之使用静态方法。这只是从面向对象角度上来说的。
如果从线程安全、性能、兼容性上来看 也是选用实例化方法为宜。
我们为什么要把方法区分为:静态方法和实 例化方法 ?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话,就要脱离技术谈理论了。早期的结构化编程,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是“静态方法”,引入实例化方法概念是面向对象概念出现以后的事情了,区分静态方法和实例化方法不能单单从性能上去理解,创建c++,java,c#这样面向对象语言的大师引入实例化方法一定不是要解决什么性能、内存的问题,而是为了让开发更加模式化、面向对象化。这样说的话,静态方法和实例化方式的区分是为了解决模式的问题。
拿别人一个例子说事:
比如说“人”这个类,每个人都有姓名、年龄、性别、身高等,这些属性就应该是非静态的,因为每个人都的这些属性都不相同;但人在生物学上属于哪个门哪个纲哪个目等,这个属性是属于整个人类,所以就应该是静态的——它不依赖与某个特定的人,不会有某个人是“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而某个人却是“偶蹄目”的。
------------------------------------------
方法只与类有关,与实例无关 ,有一个例外,就是多态
不管有多少实例,方法只有一份拷贝
静态方法与非静态方法没有任何区别
实例的数据是每个对象一份的,放在堆里面,注意是放在数据区
而方法是放在代码区
方法只有一个copy,不只是节约空间,也体现了面向对象的原则。对象有共同的行为,这也是对象的重要特征之一,难道你不认为这也很好体现了面向对象的原则吗?
静态方法有啥不好理解的!
在编译期就已经生成地址了,在使用时直接用[call 地址]来实现函数的调用(或者类似的指令)
由于一些非静态方法在编译期不能确定,所以就需要动态地根据对象的地址+VMT表的形式来计算出函数的地址,而后再进行call
编译器在静态联编时,已经确定了函数地址,这个地址是在进程空间的一个由编译器算出来的一个固定偏移值 ~
每个线程在执行静态方法的时候会创建独立的执行环境,内存中会有多个静态方法"实例"在同时执行。因此只要方法中不涉及共享数据,是不会出现多个线程同时调用静态方法时,返回结果可能不准确这一说。
无论是静态方法还是实例方法都是通过类型方法表来查找,然后再去执行的,每次调用都会创建新的临时 堆栈,只要调用代码相同,怎么可能有效率高低之分,如果是,可能是将对象实例化的时间也算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