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测试

本文测试了MongoDB在处理新闻数据时的性能,包括内存需求、插入速度及查询效率。通过从XP迁移到Red Hat Linux 64位系统,内存增加至4GB,实现了高效的数据插入和查询操作,展现了MongoDB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之前花过半天时间写了个MongoDB的CRUD的demo。使用起来还是相当简单的。了解到mongodb是通过“肉饼”的博客。看到之后就对nosql的数据库非常感兴趣。

 

目前数据量最大的新闻数据库(mysql)2000W。读取非常的慢。慢到有时候没法使用。所以今天测试下新闻数据。

最初在winxp下内存2G,插入30W数据时,后台异常  error 8,mongodb数据1.5G。插入耗时:10s左右

 

后来发现是32bit内存不够用。今天放到 redhat linux 64bit   ram:4G  ,插入800w数据。mongodb数据大小22g。

 

预计8g内存,单机2000w数据,50G+,应该没问题。

 

 

22G数据量下,查询10次,首次平均时间30ms,以后带有缓存的查询平均时间5ms左右,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展示了C语言中关于字符串处理、指针操作以及动态内存分配的相关代码示例。首先介绍了如何实现键值对(“key=value”)字符串的解析,包括去除多余空格和根据键获取对应值的功能,并提供了相应的测试用例。接着演示了从给定字符串中分离出奇偶位置字符的方法,并将结果分别存储到两个不同的缓冲区中。此外,还探讨了常量(const)修饰符在变量和指针中的应用规则,解释了不同类型指针的区别及其使用场景。最后,详细讲解了如何动态分配二维字符数组,并实现了对这类数组的排序与释放操作。 适合人群:具有C语言基础的程序员或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字符串处理、指针操作以及动态内存管理机制的学习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掌握如何高效地解析键值对字符串并去除其中的空白字符;②学会编写能够正确处理奇偶索引字符的函数;③理解const修饰符的作用范围及其对程序逻辑的影响;④熟悉动态分配二维字符数组的技术,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排序和清理。 阅读建议:由于本资源涉及较多底层概念和技术细节,建议读者先复习C语言基础知识,特别是指针和内存管理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动手编写类似的代码片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中所介绍的各种技巧。同时,注意观察代码注释,它们对于理解复杂逻辑非常有帮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