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a之数组

本文介绍了Scala中定长数组(Array)和变长数组(ArrayBuffer)的基本用法,包括创建、遍历、连接、转换及常见算法操作如求和、求最大值、排序等。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Scala数组
数组是最常用的收集一系类元素的结构,其中定长数组我们使用Array,变长数组我们使用ArrayBuffer
1.创建定长数组

   

    定长数组的声明:

 val a =new Array[Int](10)

    数组在声明的时候若对数组不给定值,
    我们也可以在声明的时候给定值(值的类型要相同),Scala可以自动的进行类型和长度的判断。
    例如:

 

val b=Array(1,7,2,8,3)

    那么Int型的数组将初始化为0
    String型的数组将被初始化为null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下面这种方式连接两个定长数组创建一个新的数组,

 

    当时经过本人测试下面这种方式只能生成一个新的数组
   

val array = Array(1, 4, 2, 3)
val combine =array ++ Array(1, 2)

   
    我们在遍历数组的时候可以使用for循环
    例如:
  

 for (i <- b) {
      println(i)
    }

 
    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更高端一点(函数式)的打印方法
  

 b.foreach(x => println(x))

 

    我们也可以进行数组转换
  

 for(elem <- b if elem %2==0) yield 2*elem

 
    结果将返回一个新的数组,意思是获得数组中的偶数并把该数乘以2组成一个新的数组
    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以下更加方便,这种是典型的函数编程方式
 

  b.filter(_%2==0).map(_*2)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
  

 b.filter{_%2==0}.map{_*2}

 



2.变长数组的使用
       val C=new ArrayBuffer[T]()声明一个全空的数组,数组长度为0
       C+= e1             表示在数组尾部增加一个类型为T的元素e1          :ArrayBuffer(e1)
       C+=(e2,e3)        表示在数组尾部增加一个类型为T的元素e2,e3    :ArrayBuffer(e1,e2,e3)
       C++=Array(e2,e3)    表示在数组尾部增加集合Array(e2,e3)            :ArrayBuffer(e1,e2,e3,e2,e3)
       C.trimEnd(1)        表示移除最后一个元素                        :ArrayBuffer(e1,e2,e3,e2)





3.数组的常用算法
    3.1 求和:     b.sum
    3.2 求最大值: b.max
        排序,不会对原数组进行改变而是返回一个经过排序的数组:    
              

b.sorted(_<_)   b.sorted(_>_)

 
    3.3 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在原数组上进行排序,但是不能对数组缓冲排序(变长数组)
     

  scala.util.Sorting.quickSort(b)

 
    3.4 我们显示数组中的内容我们利用mkString方法
      

 b.mkString("<",",",">")

 
        那么就会输出:
        <1,7,2,8,3>

 

 

 

<think>嗯,用户问的是Scala数组和集合的关系,特别是数组是否属于集合类型。首先,我得回忆一下Scala的集合体系。Scala的集合主要分为三大类:Seq、Set和Map,这些都是不可变的,而可变集合则在scala.collection.mutable包下。不过数组(Array)在Scala中比较特殊,因为它实际上是Java数组的包装,所以它的类型是Array[T],并不是直接继承自Scala的集合类型,比如Iterable或者Seq。 不过,虽然数组本身不属于Scala的标准集合类型,Scala为了兼容和操作方便,提供了隐式转换,可以把数组转换成ArraySeq或者WrappedArray,这样数组就可以当作集合来使用了。例如,当你在数组上调用map或者filter方法时,Scala会自动进行隐式转换,让数组支持这些集合操作。 用户可能在使用数组时发现它们的行为和其他集合类似,所以才会产生疑问。这时候需要明确数组Scala中的定位,它更接近Java的数组,但通过隐式转换获得了集合的操作能力。因此,严格来说,数组不属于Scala的集合类型,但可以当作集合来使用。 另外,用户可能在实际编码中遇到需要将数组与其他集合类型互相转换的情况,比如使用toSeq、toList等方法。这时候解释清楚隐式转换的作用和背后的机制会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 还要注意版本差异,比如Scala 2.13引入了ArraySeq作为默认的隐式转换,替代了之前的WrappedArray,这可能影响用户在不同版本中的体验。所以需要提到版本变化带来的影响,避免用户混淆。 总结来说,回答需要分两点:首先明确数组不属于Scala集合类型,然后解释隐式转换如何让数组拥有集合的操作能力。同时,提供相关的转换方法和示例代码,帮助用户实际操作。</think>在Scala中,数组(`Array`)与集合类型的关系需要从语言设计层面理解: 1. **数组的特殊性** Scala的`Array`底层直接映射为JVM的数组,其类型为`Array[T]`,不属于Scala标准集合层级(如`Iterable`或`Seq`)。例如: ```scala val arr = Array(1,2,3) arr.isInstanceOf[scala.collection.Iterable[_]] // 返回false ``` 2. **隐式转换的桥梁作用** 通过`scala.collection.ArrayOps`和`scala.collection.mutable.ArraySeq`的隐式转换,数组可以临时获得集合操作方法: ```scala Array(1,2,3).map(_ * 2) // 实际调用ArrayOps.map ``` 这种设计实现了**零成本抽象**:在需要集合操作时自动转换,但存储结构仍保持为原始数组[^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