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nebula源码分析 -- XML-RPC 原理分析

本文详细介绍了XML-RPC的工作原理及其在OpenNebula中的应用。涵盖了XML-RPC的体系结构、数据类型、同步与异步操作的区别以及server端初始化与执行流程等内容。

在分析opennebula源码时,发现opennebula利用XML-RPC机制完成client端与server端的交互,由于对XML-RPC机制不太熟悉,读opennebula代码的时候心里总觉得有个疙瘩,每次看到相关的代码都稀里糊涂的,非常不爽,今天花了半天的时间对XML-RPC机制做了个简单的分析,与大家分享。


1.XML-RPC体系结构


server端主要有三部分构成:

1)主循环线程

2XML-RPC server,即xml-rpc stubs

3RPC处理函数集合

XML-RPC的执行过程可以概括为:

1)构造RPC请求的参数列表,类似于函数的参数(java版)

  1. java.util.Vectorparams=newVector();
  2. params.add(newString(“Helloserver.));

2)初始化一个RPC,主要包括初始化RPC的名称以及处理RPC请求的服务器的URL(包括端口)

  1. XmlRpcClient client = null;
  2. client = new XmlRpcClient(“http://localhost:2633/RPC2”);

3client端执行RPC

  1. client.call(DEPLOY, id, hostId); //opennebula中的deloy操作

4server处理RPC,执行对应的RPC handler,处理完成后调用回调函数,用来完成返回值的组织

5client端处理RPC的返回值,完成返回值的解释。


2.XML-RPC类型

14bytes整型

2)布尔型

3)字符串型(string

4)时间戳

5)以上类型的数组

6)以上类型的结构体


3. 同步RPC vs.异步RPC

1client发起rpc请求执行server上的RPC的时候会阻塞,直到server完成RPC请求的处理然后返回,被称为同步RPC

2client发起请求后,为该请求产生独立的线程,请求立即返回,被称为异步RPC

XML-RPC的返回值为通用的数据类型-xml_rpc_c::valueclient端必须明确知道所需的类型,将通用类型的返回值通过强制类型转换为所需的类型。

对于异步类型的RPCclient端必须定义一些回调函数(call-back functions)用来报告RPC返回值的正确与否,如RPC处理成功回调函数,RPC处理失败回调函数等,当RPC请求被server处理处理完成,将结果返回给client端之前,会自动调用回调函数,在回调函数中组织返回给client端的返回值。

4.server端初始化及执行步骤

1)定义RPC处理函数集合

C++: Subclass xmlrpc_c::method//每一个类代表一个RPC处理函数

Java: Create a new public class


2)在server端创建监听XML-RPCsocket,并指定监听端口,具体参见RequestManager::start()中的setup_socket()函数

3)在server端注册RPC处理函数,具体参见:RequestManager::register_xml_methods()

4)启动server,通常为server创建独立的线程,具体参见:


  1. pthread_create(&rm_xml_server_thread,&pattr,rm_xml_server_loop,(void *)this);
  2. //Start the server
  3. rm->AbyssServer = new xmlrpc_c::serverAbyss(xmlrpc_c::serverAbyss::constrOpt()
  4. .registryP(&rm->RequestManagerRegistry)
  5. .logFileName(rm->xml_log_file)
  6. .socketFd(rm->socket_fd));
  7. rm->AbyssServer->run();

5. RPC处理函数的注册

RPC处理函数的注册是server端最重要的步骤,要完成一个RPC处理函数的注册,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步(以deploy虚拟机的RPC处理函数为例):

1xmlrpc_c::methodPtr vm_deploy(new VirtualMachineDeploy());//定义VirtualMachineDeploy类,实现RPC处理函数execute()

2RequestManagerRegistry.addMethod("one.vm.deploy", vm_deploy);//注册deploy对应的RPC处理函数

通过类VirtualMachineDeploy来完成处理Deploy RPC请求所需的操作,然后通过定义vm_deploy函数,其参数为该类的实例,然后通过addMethodvm_deploy函数注册到server中的RPC处理函数集合中。

我们为什么要在LabVIEW中使用XML文件?①它是许多服务器数据传输的基本格式,在网络编程中有很大的几率要使用它。②它比ini文件功能强大,它可以编写复杂逻辑关系的数据配置文件,类似一个微型的数据库文件。。。。。。 感谢微软提供了OLE技术,使得不同程序之间可以通过预先指定的接口互相调用。微软提供了MSXML2.0, 4.0 及 6.0动态链接库来支援开发人员读写XML文件。 而LabVIEW正可以通过OLE自动化接口,调用MSXML*.dll动态链接库,完成对XML文件的操作。如果你的系统没有安装MSXML*.dll,可以去网上下载并安装就可以了。论坛中有许多朋友已经使用该方式去读写EXCEL, WORD,ACCESS。 有了OLE接口是不是就能很方便的读写XML文件了呢?不是,因为其中的操作是通过引用(Reference)来完成的,使用引用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你必须时刻提防内存泄露,如果你忘记释放它,那么你就会在任务管理器中看到:你的程序内存消耗在不断的增长。 更要命的是XML文件是以树的方式构成的,从上往下分大致有:Document, root node, node List, node,而node中又包含parent node, child node,你的程序怎么才能组织好对它的调用?想想头都大了,是不是? 还好我们还有面向对象编程,把以上的东西都归下类,发现XML文件就是由Document, node list 和 node组成的,其他的都是根据这三个类派生出来的。那么就定义三个类,分别是CDoc, CNodeList 和 CNode由他们负责来完成对XML文件的操作。更方便的是,对于引用(Reference)的管理也都在这三个类当中完成,这有效地减轻了程序的复杂度。 附件中的程序是用LabVIEW8.5开发的,其中包含了一份Sample.xml文件,供大家测试。 本程序是调用MSXML4.0接口来完成的,如果你系统里没有安装,那么将不能运行该程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