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深印象的有三点:
一是胡雪岩对大势的判断,包括个人的与国家的,小买卖靠精明与勤快,大生意靠眼光。
二是他对人情的理解,摸透每个人的心,并给每个人以利益,并以他愿意接受的方式给,最后皆大欢喜。在这事上,他极细密,对做成每件事来说,不光是事理重要,过程更重要,这过程主要是过程中的人情。
第三,是他总能化敌为友。出场的每个人物,开始不是对手就是敌人,都是和他作对的,但胡雪岩总能把他变成朋友伙伴或者同盟者!
这最后一点似最重要,因着我现在的情形,总是容易有对手的,如何处理,对我的启示极大。想想胡雪岩,原是那么多对手敌人,很多原本是利益冲突的,最后都变了朋友和同盟。而我现在进公司,原本是对各方都有益的,却如何不能把大家变为朋友?且以后做事,总需人多才可成气象,这用人一节,实关乎人和事的格局,这点值得好好考量。
不过,这毕竟这是一本小说,不是传记,也有其他一些值得商量的地方:
一、胡雪岩的赌性是很强的,虽然看的是势,却也是在赌,也算他运气好,每把都赌胜了,其实他的每件事,都有极大的风险的。能够连胜,实在是运气好。
二、书上的他,把人都看作好人--至少是知恩图报的人,给人以利益,人家就把他作朋友,但这多半还只是书上的事,真实的商场,却未必如此,人心不足,见利忘义,更是常情,更需要的是驾驭,书中也有驾驭的成份,但不如折服的成份多。
三、他豪爽仗义,大手大脚,看似不错,却是没有财务上的考量,这样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这书第一部结束的时候,他是亏钱的,亏了一万多银子。这是无法持久的。
完《胡雪岩》第二部《红顶商人》和第三部《灯火楼台》。第二部继续写胡的往上走,一直走到顶峰,其实是第一部的延续,虽然场面越来越大,却也没有第一部《平步青云》精彩。第三部是写衰败,忽喇喇大厦倾,几个月时间,胡的商业帝国灰飞烟灭,来得真是快。胡的衰败,在我看来,大至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大势已去”。胡的成功,是他能看到大势,顺势而为,包括看到王有龄的前途,看到太平军的失败命运,看到上海通商后的商业前景等。胡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的大势已去,且他逆势而为,这包括:从太平军到左宗棠西征,胡发的主要是战争财,而此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这个势已经不在了,本当另寻出路,胡却没有做,每天只想帮左宗棠的忙,已属因果颠倒。在官员这方面,胡先依靠王有龄,而后投靠左宗棠,而这时左宗棠已老,李鸿章得势,故是有不得已之处,但胡依靠的左宗棠已是劣势,等到后来他想投李鸿章时已经来不及了。胡的另外一宗大生意,是丝,对外开放,胡得风气之先,抢先做蚕丝出口生意,赚了大钱,但到此是时,工业革命已久,技术进步,纷纷开办先进的丝厂,胡却死抱着他的旧式垄断不放,与先进技术作对,逆势而为,其不败也难。事实上,胡倒闭之时,身家过大约一千二百万银子,债务不过八百万,净资产原有四百万之巨,只是他的这一千万资产,囤丝就占了八九百万,周转不灵,亦是他逆势而为的结果。
其实这些大势,胡原也知道。以早年胡雪岩的性格,顺势而为,断不至此。
二、用人不当。胡倒闭的导火索,不过是几十万两银子,但他上海的钱庄负责人宓本常就挪用他十数万两银子做生意,损失怠尽。杭州的当铺负责人吞了他八万两(胡在全国有29家当铺,就算其他人吞得少点,以每人2万两看,加起来也是七八十万两),如此算来,恐怕下面人侵吞挪用款项不下百万,若有这些钱,胡也不至倒闭。另一方面,胡最后的一次机会,乃是他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决定开新式丝厂,这原是一个大转机,可惜的是,因为宓本常挪用了款子,借口拖延,不但丝厂没办成,把让胡的银根吃紧的消息走漏,造成挤兑,因而倒闭。全是用人不当之过。胡的用人,大体以先收服,后信任为模式。小伟看前面第一卷写评论时就说,胡最大的本事是化敌为友,天下人皆为我用,然后,这种把人都看成好人,不知防备,早晚要吃大亏,果然啊。
三、财务混乱。这也是上回写评论时说的,果然,这时也显出了问题。胡办新式丝厂,只欠十万两银子,胡的倒闭,也是几十万两银子为导火索。然而,直到胡被抄家,他的妻妾的私房钱加起来就有百万之巨--覆巢无完卵,这些妾们被遣散,每人只有五百两盘川--财务混乱,可见一斑!其他财务方面亦不难想象。胡的财务,原来一直是八个坛子七个盖,运用财务手段维持运营,到后来竟是八个坛子四个盖,一方面是财务紧张,另一方面却是漏洞百出。
人性财务,两皆茫茫,其不败也难!
最后说到一个赌字,胡为人经商,颇有几分赌性。我就在想,最后,或许他还有一次赌的机会,这是我想起《商道》里的林尚沃,他运了人参到北京,北京的商人联手压价,结果他赌了一把,把人参拿出来烧了一部分,余下部分加价,反大赚了一笔。胡雪岩倒时,手里囤了八百万两银子的丝,大概占到上海供应的百分之八九十,洋人等他降价,互相僵持,若他当时破釜沉舟,作出玉石俱焚之势,或者倒可收到这笔钱,度过难关。
不过,都是小说家言,仅作想象而已。
唉,人从哪里爬起,往往就从哪里跌倒,可不慎欤?
<<好文,谋其术不谋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