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快云人才频道4月人才快报:打破毕业生“低价甩卖”悖论
本月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焦点。《南方周末》做了整版报道“2006年大学生寻职深度观察:我们的工作在哪里?”,就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大学生“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的就业心态进行了深度分析。而在这股扩招引起的“洪流”中,正在上演着无数个“面霸”、“考霸”的传奇故事。一方面毕业生洪流涌向人才市场,“先就业后择业”成了80%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大规模开展校园招聘巡讲,却往往因为应聘的人“不合适”而全军覆没。难怪丁磊叹息:“网易有三十五亿现金储备,在业界开的薪水是最高的,但还是很难招到优秀的人才。符合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少之又少。”难怪马云叹息:“他们学的和我们用的大不一样。”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再谈薪水。在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事件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薪水一降再降。是企业在联合起来打压毕业生的价钱?还是毕业生之间相互竞争把这个预期降低了?在智联最近的一份调查中,我们吃惊的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工资的要求期望值甚至比企业能给的还要低。这能说明什么?说明大学生比较更务实了,一种急迫的就业心理,所以对自己的薪酬的期待就放在了雇主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优快云人才频道每每发出“毕业生薪水”方面的话题,总有网友跳出来大呼:应届毕业生不要作践自己!但我们的论调并不是鼓励毕业生通过提高期望值来提高身价。近日广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的成活率只有10%,也就意味着100个人进了用人单位,最终留下的只有10个。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因为起薪要的低(或给的低),所以选择跳槽加薪。企业最怕的就是像这样,他们付出了大代价,最后都流失而得不到什么回报。一些企业甚至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搏!很多HR一再强调,他们不怕应聘者要高薪,他们看重的是你在一个领域都做过什么,做过多久,取得过哪些成就。毕竟,真正吸引企业的,并不是低价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