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击剑馆作志愿者,今天是第5天
一,对细节重视。
如插线板,为了避免意外的关掉电源,想的办法是用一个矿泉水的瓶盖盖住开关,然后用胶布缠起来,这样偶然一脚踩上去也不会中断电源供应。对出的各种成绩报告,没有“凑合”,只有行与不行,少了一个标点也要重新打。
二,对新技术的应用
奥运对设备有个理念,如果一个老设备工作得很好,即使技术上过时了,仍然要使用老设备,可靠性第一,新技术第二,不求花架子,能很好很可靠的工作才是目标。
如现在击剑比赛的花剑,佩剑,重剑,前两项开始使用无线设备,但是重剑还是在身上连了导线到计时记分设备上,其实无线设备使用的2.4GHZ频道和WLAN的频道可能冲突,在比赛时整个赛场的无线网点要关闭很多。
三,对“规范”的遵守
国人看来“非常死板”,如比赛成绩出来应该出几份报告,出几份什么样的报告,老外规定的的OVR机房就要求全部按照奥运的规范上所写的打印,多一份也不给,多一样信息也不提供。所幸的时具体操作还是得中国的志愿者进行,所以就经常“偷偷”的提供报告给PRD
四,国际性的盛会
多国的运动员一起比赛,多国的观众加油,平时只学了英语,到了赛时发现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罗斯语,日语,韩语等等各种各样的加油方式,真是非常壮观.不过他们唱的什么,吼的什么,是一点不明白....
五,2个指头敲键盘的记者
看见一老外媒体记者,敲键盘就用2个食指,看着键盘敲,竟然打字的速度很快,真是令人惊叹
六,万国英语
不只是中国人说英语说得不太好,那些德国英语,法国英语口音也很重,让我感觉我的英语很烂,但是只要能表达就行
七,现场感染力
昨天8.12晚间的男子佩剑中国队夺冠,和其他比赛一样,不在现场,只看电视直播或者转播很难体会到现场的火爆气氛的,加油叫好声顶天,让我工作的架子都有点摇晃(我是摄像志愿者,摄像机和BOB的巨大的电视摄像机摆在一起),让那个老外连连示意不要激动,不要动,摇晃起来影响拍摄的效果...
八,蓝衣的“麻烦”
下午没有比赛,有4小时空闲,到奥运场馆公共区去转转,还没走多远,就碰见两位观众问路,挺无奈的:我在场馆服务,对外面也不熟悉啊,赶紧拿出地图来看看。搞笑的是一同学坐错车到了公交场,下场后7,8个人围着问到那里该怎么怎么走,她也不清楚啊:连连说:我也是坐错了车才来到这里的....广播还不停的播:有问题,请询问身旁穿蓝衣的志愿者...看来下次出去得换成便装
九,媒体们的“大炮”
真嫉妒那些记者,一个个准备精良,每人2个炮筒在肩,让我再不嫉妒隔壁宿舍的那个小单反相机了...
一,对细节重视。
如插线板,为了避免意外的关掉电源,想的办法是用一个矿泉水的瓶盖盖住开关,然后用胶布缠起来,这样偶然一脚踩上去也不会中断电源供应。对出的各种成绩报告,没有“凑合”,只有行与不行,少了一个标点也要重新打。
二,对新技术的应用
奥运对设备有个理念,如果一个老设备工作得很好,即使技术上过时了,仍然要使用老设备,可靠性第一,新技术第二,不求花架子,能很好很可靠的工作才是目标。
如现在击剑比赛的花剑,佩剑,重剑,前两项开始使用无线设备,但是重剑还是在身上连了导线到计时记分设备上,其实无线设备使用的2.4GHZ频道和WLAN的频道可能冲突,在比赛时整个赛场的无线网点要关闭很多。
三,对“规范”的遵守
国人看来“非常死板”,如比赛成绩出来应该出几份报告,出几份什么样的报告,老外规定的的OVR机房就要求全部按照奥运的规范上所写的打印,多一份也不给,多一样信息也不提供。所幸的时具体操作还是得中国的志愿者进行,所以就经常“偷偷”的提供报告给PRD
四,国际性的盛会
多国的运动员一起比赛,多国的观众加油,平时只学了英语,到了赛时发现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罗斯语,日语,韩语等等各种各样的加油方式,真是非常壮观.不过他们唱的什么,吼的什么,是一点不明白....
五,2个指头敲键盘的记者
看见一老外媒体记者,敲键盘就用2个食指,看着键盘敲,竟然打字的速度很快,真是令人惊叹
六,万国英语
不只是中国人说英语说得不太好,那些德国英语,法国英语口音也很重,让我感觉我的英语很烂,但是只要能表达就行
七,现场感染力
昨天8.12晚间的男子佩剑中国队夺冠,和其他比赛一样,不在现场,只看电视直播或者转播很难体会到现场的火爆气氛的,加油叫好声顶天,让我工作的架子都有点摇晃(我是摄像志愿者,摄像机和BOB的巨大的电视摄像机摆在一起),让那个老外连连示意不要激动,不要动,摇晃起来影响拍摄的效果...
八,蓝衣的“麻烦”
下午没有比赛,有4小时空闲,到奥运场馆公共区去转转,还没走多远,就碰见两位观众问路,挺无奈的:我在场馆服务,对外面也不熟悉啊,赶紧拿出地图来看看。搞笑的是一同学坐错车到了公交场,下场后7,8个人围着问到那里该怎么怎么走,她也不清楚啊:连连说:我也是坐错了车才来到这里的....广播还不停的播:有问题,请询问身旁穿蓝衣的志愿者...看来下次出去得换成便装
九,媒体们的“大炮”
真嫉妒那些记者,一个个准备精良,每人2个炮筒在肩,让我再不嫉妒隔壁宿舍的那个小单反相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