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时期
文朗国:有“文朗十五部”之说,一般认为是
交趾,朱鸢,宁山,福禄,越裳,宁海,阳泉,桂阳,武宁,怀驩,九真,日南,
真定,桂林,象郡。
这些行政区域的名称都是后来所创,所以仅仅是传说而已
北属时期:
秦置象郡,今越北和中部偏北,大致南至后来的日南郡,南海尉治之。
赵陀南越政权时期:置交趾和九真两郡(区域和秦应该差不多),郡设郡监,县设县令
西汉时期: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州刺史为长官,各郡设太守,一直到南朝.
交趾郡(今河内一带),郡治鹿泠,下辖十县:
鹿泠县:今永安,山西,福安省一部分地区,可是“女贼”征侧的故乡哦
羸耧县:今北宁,河东,兴安一部分地区
西于县:大县,今和平,北宁,福安,永安,富寿一部分地区
龙编县:大部分北宁
朱鸢县:山西,河东,河南,兴安的一部分
北带县:北江以南,海阳以北
稽徐县:海阳,南定,建安,太平南部
安定县:谅山南,广安地区
苟漏县:谅山
曲阳县:今中越边界南
交趾郡相当于越北和越中北部,中心在天德江,红河,喝江一带
九真郡(今清化,义安一带),郡治胥浦,都尉治无功,下辖七县
胥浦县:今咸驩北
无功县:底江下游
余发县
居风县:善化,寿春,东山一部分地区
无编县:清化以南的玉甲江流域
都庞县:马江中游
咸驩县:义安
九真郡相当于今宁平,清化,义安地区直至蓝江,中心在马江和梁江一带
日南郡,即秦时象郡,郡治西卷,下辖七县
西卷县:今灵江
比景县:日丽江
朱吾县:石杆江
卢容县:香江
象林县:秋盆江(就是占婆国的起源地阿)
日南郡就是现在的顺广地区,后多为占婆所略。
(注,汉书中只有县名,地方的考证也只能说差不多)
东汉:基本同西汉,分西于县为封溪,望海两县。
马援还在那里立铜柱为界,以后每本正史都会说的事情,呵呵。
东吴,孙皓时交州新设新昌,武平,九德三郡,合为六郡
交州在东吴几次被分为广州和交州,最终还是合并。
两晋:基本同东吴.
交趾郡,下辖十四县
龙编 苟漏 望海,羸娄 西于 武宁 硃鸢 曲易,交兴 北带 稽徐 安定 南定 海平等
新昌郡(东吴所设)下辖六县
嘉宁 吴定 封山 临西西道斋等
武平郡(东吴所设),下辖七县。
武宁 武兴 进山 根宁 安武 扶安 封溪知
九真郡同汉,下辖七县
九德郡(东吴所设)下辖八县
九德 咸驩 南陵 阳遂 扶苓 曲胥 浦阳 都洨知
日南郡同汉,下辖五县
南朝宋:在交州置交趾,武昌,九真,九德,日南,义昌,宋平七郡
南朝齐:改义昌为新昌
南朝梁和陈,交州下又设兴州,爱州,德州,利州,明州等
以上交州仍设刺史,郡有太守.
隋朝:文帝改交州为玉州,后又改交趾郡,甚为混乱。隋朝在交州设行军总管。
交趾郡,下辖九县:宋平,龙编,朱鸢,隆平,平道,交趾,嘉宁,新昌,安人
九真郡,下辖七县:九真,移风,胥浦,隆安,军安,安顺,日南
日南郡,下辖八县:九德,咸驩 ,浦阳,越常,金宁,交古,安远,光安
比景郡(平林邑所得),下辖四县:比景,朱吾,寿冷,西卷
海阳郡(平林邑所得),下辖四县:象浦,金山,交江,南极
唐朝:交州属岭南道,设安南都督府,后改安南都护府,镇南都护府,后又改回
安南都护府。刺史充任都护,为长官。
唐高宗调露年间,交州地区分为十二州,交州(辖八县),陆州(辖三县),峰州(辖
三县),汤州(辖三县),长州(辖四县),驩州(辖四县),爱州(辖六县),芝州(
辖七县),武峨州(辖七县),演州(辖七县),武安州(辖二县)
唐玄宗天宝年间之后,安南管内经略使,领交州,陆州,峰州,爱州,驩州,长州,福
禄州,芝州,武峨州,演州,武安十一州。
最是繁琐,在旧唐书卷地理志四.
南汉:安南设静海节度使,多为安南土豪所据
安南独立时期:
前期多沿袭唐朝建制。
丁朝和前黎朝:立国甚短,首都华闾洞,全国为十道,设将军,每道下辖州,府,县,
社.(名称多不可考)
李朝:首都升龙(今河内),全国为二十四路,设知府(后改州牧),每路下辖州,府
,乡,社.
今只有十二路的名称:天长,国威,海东,建昌,快,黄江,龙兴,北江,长安,洪,清化,演州。
陈朝,首都升龙,全国为十二路,设安抚,镇抚使正副二员。安南志略又说是十五路,有点混乱。
以下是陶维英考证的结果:
东都路,北江路,谅江路,三江路,天长路,龙兴府路,建昌路,黄江路,长安路,天关路,新兴府路,广威镇,天兴镇,太原镇,谅山镇,宣关镇,清都镇,望江镇,义安府路,西平镇,顺化路,升华路
胡朝,建西都清化,改路为镇,并外设都督,都护,都统,总管府。
明朝统治时期:
改安南为交阯,设三司,都司,左、右布政使,按察使。
设交州、北江、谅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镇蛮、谅山、新平、演
州、乂安、顺化十五府,分辖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又设太原、宣化、嘉兴、归化
、广威五州,直隶布政司,分辖二十九县。
后黎朝:
首都升龙
初年分全国为五道,每道设文官(大行遣,后改宣政使)和武官(御道行使)。道
下设镇(路),社
东道下辖上,下洪镇;上,下策;安邦路
西道下辖三江镇,宣光,兴化和嘉兴
南道下辖快州路,莅二路,新兴,建昌,天长
北道下辖北江镇,太原镇
海西道下辖清化,义安,新平,广平,广治,顺化
后改十二道:
清化,义安,顺化,天长,南策,国威,北江,安邦,兴化,宣光,太原,谅山
设都座,都总兵。
1471年吞并占城后设广南道
南北朝时期(莫朝建都升龙,郑氏建都清化)
郑阮纷争时期(郑氏建都升龙,阮氏建都顺化)
阮氏在南方新设富安府,平康营,平顺营,咸顺府,宁顺府,镇边营,藩镇营,长屯道,
龙湖营,朱笃道,河仙镇。
西山阮朝(分国为三,分别定都嘉定,归仁,富春)
两百年战乱行政区划大抵没变,但被军制所左右
阮朝,建都富春(今顺化),分全国为二十三镇和四营。
清化外镇以北十一镇,称北城,分内五镇(山南上,下;山西,京北,海阳),外六
镇(宣先,兴化,高平,谅山,太原,广安)
平顺以南五镇,称嘉定城,为藩安,边和,永清,永祥,河仙
中部设七镇,清化内,外镇,义安,广义,平定,富安,平和,平顺
京师分广德营,广治营,广平营,广南营。
北城河嘉定设总政,镇设镇守(留镇),镇下为副,州,县。
中法条约以后,分越南为南,北,中三圻,南圻为交趾支那,中圻安南,北圻东京
后组成了法属交趾支那联邦。
后北方成立今越南国,建都河内,南越则建都西贡。
今越南政权的行政规划:57个省,4个直辖市(河内,胡志明,海防,岘港)
难打字了,看图,呵呵。
另外历代的地图没有扫描仪,没法发,有兴趣的直接问我吧。
大抵参考越南通史,各史书的地理志,越南历代疆域,越南古代史而成
文朗国:有“文朗十五部”之说,一般认为是
交趾,朱鸢,宁山,福禄,越裳,宁海,阳泉,桂阳,武宁,怀驩,九真,日南,
真定,桂林,象郡。
这些行政区域的名称都是后来所创,所以仅仅是传说而已
北属时期:
秦置象郡,今越北和中部偏北,大致南至后来的日南郡,南海尉治之。
赵陀南越政权时期:置交趾和九真两郡(区域和秦应该差不多),郡设郡监,县设县令
西汉时期: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州刺史为长官,各郡设太守,一直到南朝.
交趾郡(今河内一带),郡治鹿泠,下辖十县:
鹿泠县:今永安,山西,福安省一部分地区,可是“女贼”征侧的故乡哦
羸耧县:今北宁,河东,兴安一部分地区
西于县:大县,今和平,北宁,福安,永安,富寿一部分地区
龙编县:大部分北宁
朱鸢县:山西,河东,河南,兴安的一部分
北带县:北江以南,海阳以北
稽徐县:海阳,南定,建安,太平南部
安定县:谅山南,广安地区
苟漏县:谅山
曲阳县:今中越边界南
交趾郡相当于越北和越中北部,中心在天德江,红河,喝江一带
九真郡(今清化,义安一带),郡治胥浦,都尉治无功,下辖七县
胥浦县:今咸驩北
无功县:底江下游
余发县
居风县:善化,寿春,东山一部分地区
无编县:清化以南的玉甲江流域
都庞县:马江中游
咸驩县:义安
九真郡相当于今宁平,清化,义安地区直至蓝江,中心在马江和梁江一带
日南郡,即秦时象郡,郡治西卷,下辖七县
西卷县:今灵江
比景县:日丽江
朱吾县:石杆江
卢容县:香江
象林县:秋盆江(就是占婆国的起源地阿)
日南郡就是现在的顺广地区,后多为占婆所略。
(注,汉书中只有县名,地方的考证也只能说差不多)
东汉:基本同西汉,分西于县为封溪,望海两县。
马援还在那里立铜柱为界,以后每本正史都会说的事情,呵呵。
东吴,孙皓时交州新设新昌,武平,九德三郡,合为六郡
交州在东吴几次被分为广州和交州,最终还是合并。
两晋:基本同东吴.
交趾郡,下辖十四县
龙编 苟漏 望海,羸娄 西于 武宁 硃鸢 曲易,交兴 北带 稽徐 安定 南定 海平等
新昌郡(东吴所设)下辖六县
嘉宁 吴定 封山 临西西道斋等
武平郡(东吴所设),下辖七县。
武宁 武兴 进山 根宁 安武 扶安 封溪知
九真郡同汉,下辖七县
九德郡(东吴所设)下辖八县
九德 咸驩 南陵 阳遂 扶苓 曲胥 浦阳 都洨知
日南郡同汉,下辖五县
南朝宋:在交州置交趾,武昌,九真,九德,日南,义昌,宋平七郡
南朝齐:改义昌为新昌
南朝梁和陈,交州下又设兴州,爱州,德州,利州,明州等
以上交州仍设刺史,郡有太守.
隋朝:文帝改交州为玉州,后又改交趾郡,甚为混乱。隋朝在交州设行军总管。
交趾郡,下辖九县:宋平,龙编,朱鸢,隆平,平道,交趾,嘉宁,新昌,安人
九真郡,下辖七县:九真,移风,胥浦,隆安,军安,安顺,日南
日南郡,下辖八县:九德,咸驩 ,浦阳,越常,金宁,交古,安远,光安
比景郡(平林邑所得),下辖四县:比景,朱吾,寿冷,西卷
海阳郡(平林邑所得),下辖四县:象浦,金山,交江,南极
唐朝:交州属岭南道,设安南都督府,后改安南都护府,镇南都护府,后又改回
安南都护府。刺史充任都护,为长官。
唐高宗调露年间,交州地区分为十二州,交州(辖八县),陆州(辖三县),峰州(辖
三县),汤州(辖三县),长州(辖四县),驩州(辖四县),爱州(辖六县),芝州(
辖七县),武峨州(辖七县),演州(辖七县),武安州(辖二县)
唐玄宗天宝年间之后,安南管内经略使,领交州,陆州,峰州,爱州,驩州,长州,福
禄州,芝州,武峨州,演州,武安十一州。
最是繁琐,在旧唐书卷地理志四.
南汉:安南设静海节度使,多为安南土豪所据
安南独立时期:
前期多沿袭唐朝建制。
丁朝和前黎朝:立国甚短,首都华闾洞,全国为十道,设将军,每道下辖州,府,县,
社.(名称多不可考)
李朝:首都升龙(今河内),全国为二十四路,设知府(后改州牧),每路下辖州,府
,乡,社.
今只有十二路的名称:天长,国威,海东,建昌,快,黄江,龙兴,北江,长安,洪,清化,演州。
陈朝,首都升龙,全国为十二路,设安抚,镇抚使正副二员。安南志略又说是十五路,有点混乱。
以下是陶维英考证的结果:
东都路,北江路,谅江路,三江路,天长路,龙兴府路,建昌路,黄江路,长安路,天关路,新兴府路,广威镇,天兴镇,太原镇,谅山镇,宣关镇,清都镇,望江镇,义安府路,西平镇,顺化路,升华路
胡朝,建西都清化,改路为镇,并外设都督,都护,都统,总管府。
明朝统治时期:
改安南为交阯,设三司,都司,左、右布政使,按察使。
设交州、北江、谅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镇蛮、谅山、新平、演
州、乂安、顺化十五府,分辖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又设太原、宣化、嘉兴、归化
、广威五州,直隶布政司,分辖二十九县。
后黎朝:
首都升龙
初年分全国为五道,每道设文官(大行遣,后改宣政使)和武官(御道行使)。道
下设镇(路),社
东道下辖上,下洪镇;上,下策;安邦路
西道下辖三江镇,宣光,兴化和嘉兴
南道下辖快州路,莅二路,新兴,建昌,天长
北道下辖北江镇,太原镇
海西道下辖清化,义安,新平,广平,广治,顺化
后改十二道:
清化,义安,顺化,天长,南策,国威,北江,安邦,兴化,宣光,太原,谅山
设都座,都总兵。
1471年吞并占城后设广南道
南北朝时期(莫朝建都升龙,郑氏建都清化)
郑阮纷争时期(郑氏建都升龙,阮氏建都顺化)
阮氏在南方新设富安府,平康营,平顺营,咸顺府,宁顺府,镇边营,藩镇营,长屯道,
龙湖营,朱笃道,河仙镇。
西山阮朝(分国为三,分别定都嘉定,归仁,富春)
两百年战乱行政区划大抵没变,但被军制所左右
阮朝,建都富春(今顺化),分全国为二十三镇和四营。
清化外镇以北十一镇,称北城,分内五镇(山南上,下;山西,京北,海阳),外六
镇(宣先,兴化,高平,谅山,太原,广安)
平顺以南五镇,称嘉定城,为藩安,边和,永清,永祥,河仙
中部设七镇,清化内,外镇,义安,广义,平定,富安,平和,平顺
京师分广德营,广治营,广平营,广南营。
北城河嘉定设总政,镇设镇守(留镇),镇下为副,州,县。
中法条约以后,分越南为南,北,中三圻,南圻为交趾支那,中圻安南,北圻东京
后组成了法属交趾支那联邦。
后北方成立今越南国,建都河内,南越则建都西贡。
今越南政权的行政规划:57个省,4个直辖市(河内,胡志明,海防,岘港)
难打字了,看图,呵呵。
另外历代的地图没有扫描仪,没法发,有兴趣的直接问我吧。
大抵参考越南通史,各史书的地理志,越南历代疆域,越南古代史而成
100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