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躺着一个野心勃勃的开源项目。它曾立志超越Outlook,最后却无疾而终。慷慨的Mitch Kapor带给它生命,又把命脉从它身上取走。许多程序员以心血养育它,惜乎全不见成效。它是温室中的花儿,有过绚烂的梦想,还未绽放即已枯萎。那软件的花园中,还有多少会渐次凋零呢?”
看完<<梦断代码>>(Dreaming in Code)是在和百万从杭州回来的火车上(那之后,这本灰常崭新的书就被百万无情的顺走了)。总觉得该写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从哪说起,按说吧,一个软件走了6年,汇聚数十名顶尖高手的心血,貌似团队融合的还挺好,还一直有米人撑腰,怎么迟迟不能成型,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呢?有人说是它采用了不对头的开源方式,有人说根本原因是做软件太难,有人说是高手太多,陈老师就不八卦鸟,都是命呗。可能正如书中说的,可能软件工程当中可能犯的所有错误,都在这个项目中有所体现。
下载了一个 Chandler试用,说老实话,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觉得google那套东西更好用一些。有心的童鞋可以去下载支持一下。哪天谷歌的工程师能出一本<<梦圆gmail>>之类的,倒是可以比较一下开发过程的异同。
软件开发(包括网站)的苦楚,这个业界谁没尝过捏,不断反复的需求和想法,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无止境的加班,传说中4%的bug率, 这些都很容易磨灭人的激情。拿近处的例子看,置田先生3个月就白了小半的头发,纳品日历上一片红色的延期标记, glr手上卖不出去白送的cdc -- 相对这些来说,像陈老师这样拿业余时间来做ctba可能已经是相当轻松有乐趣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还是盖世大企比较靠谱啊
发布时间:2008-11-01 00:12:49 | 阅读:372 | 评论:2
看完<<梦断代码>>(Dreaming in Code)是在和百万从杭州回来的火车上(那之后,这本灰常崭新的书就被百万无情的顺走了)。总觉得该写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从哪说起,按说吧,一个软件走了6年,汇聚数十名顶尖高手的心血,貌似团队融合的还挺好,还一直有米人撑腰,怎么迟迟不能成型,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呢?有人说是它采用了不对头的开源方式,有人说根本原因是做软件太难,有人说是高手太多,陈老师就不八卦鸟,都是命呗。可能正如书中说的,可能软件工程当中可能犯的所有错误,都在这个项目中有所体现。
下载了一个 Chandler试用,说老实话,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觉得google那套东西更好用一些。有心的童鞋可以去下载支持一下。哪天谷歌的工程师能出一本<<梦圆gmail>>之类的,倒是可以比较一下开发过程的异同。

软件开发(包括网站)的苦楚,这个业界谁没尝过捏,不断反复的需求和想法,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无止境的加班,传说中4%的bug率, 这些都很容易磨灭人的激情。拿近处的例子看,置田先生3个月就白了小半的头发,纳品日历上一片红色的延期标记, glr手上卖不出去白送的cdc -- 相对这些来说,像陈老师这样拿业余时间来做ctba可能已经是相当轻松有乐趣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还是盖世大企比较靠谱啊
发布时间:2008-11-01 00:12:49 | 阅读:372 |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