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之后的这两天看了两本书,《学会提问》与《思考的艺术》。实际上早就想看,但是由于考研复习便一直拖延至今。之所以要看思维方面的书,一个是因为这种书中有很多交叉学科的知识,可以给我新的思路见识,也可以根据里面提到的具体训练问题来自己思考而且书中又很多前人做过的实验可以借鉴其结论。其二是因为看到过刘未鹏等人的博客觉得应该多多识读这样的书。其实以前我倒是问过我的一个同学,他在辩论队是个“叱咤风云”的人也就是“最佳辩手”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很不错,这点很值得我学习我也学到了一点方法和思路,我问他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少听到过在国内有做这种心理学、认知科学实验的人或者看到这方面国内哪个作家,他的回答很简洁:让中国人来做的话没有意义,因为中国人不会说实话的,实验根本做不下去。我每每遇到大众化的问题都会往传统文化方面思考,是什么文化导致了中国现在很多的大家都知道而且公认的问题,其实很多问题确实是可以在文化中找到答案的,甚至说所有问题,因为人的思考行事生活都受到环境的浸染而又体现他的文化、三观、教育、素质等,例如诚信问题、规则意识等。而且经过到现在为止这大学三年半的时间,我愈发觉得地域的差异是导致思想的不同的原因之一,因为大学中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大家的说话做事思考生活习惯都是不同,但是一些人确实有着相似之处,而且根深蒂固,例如东北人普遍说话做事直接不考虑其他人感受而且坚定认为自己这样做很正确,山东人踏实但不善于变通,甘肃人很敞亮有种很“干白”的感觉,就像读日本小说的感觉一样,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的南方人确实精明算计,而作为北方人一旦看到南方人的“商业式”的虚伪的时候心生厌恶是在所难免的。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真是这个理。北方人普遍仗义但幼稚,南方人则多是精明但虚伪。
《学会提问》教给我如何对他人之言进行合理提问,先找到结论和理由,结论和理由之间会是一座桥梁—论证,要分析论证的正确性,就要找出关键词句,是否有谬误,是否准确,是否可信赖,有多大的可信度,有无歧义,是不是带有感情色彩。去除“二元论”看问题的思想,现实世界不是像计算机里面非0即1,要看环境也就是context,这确实很重要,就像见仁见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样。但是真理和常识是独立和绝对的。同时要看到作者的描述性假设和价值观假设,尤其是那些没有说出来的作者自认为通用的假设。书中对谬误着墨很重,出现了很多名词但是这些名词并不重要,例如滑坡谬误、稻草人谬误等。在判断推理是否合理的时候,需要的步骤大概是:找出结论和理由,这永远是居于首位的;将自己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比对;如果理由成立则要相信什么才能支持结论;假设有无道理可言;是否有表达强烈情感的词汇出现。另外需要考虑有无替代原因,即实际上不是该原因导致的某个结论而是其他未说明的原因在左右着结果。很多事情不是一个原因就可以导致的而是很多因素,是否都分析到了,有无偏差等。一个事情的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后并不能说明有因果关系,如此考虑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原因并作出判断。还要关注有没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这就需要逻辑思维了,通过自己推理找出缺陷,这出根据这些原因能够得到的结论有哪些。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只是一味地从众,因为懒惰因为心理因素异或环境促使,这都让我们对外界见怪不怪了,需要提问而且善于提问。
《思考的艺术》则是着重讲了思考的方法。全书一直很在意问题和争议的区别,问题是“如何。。。。。。”而争议是“是否。。。。。。。”。我们首先要知道真理和常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书中第二部分讲到创造力养成的过程:寻找挑战,这让我想起来昨天去紫云山滑雪场滑雪时我为了挑战一下从60读坡上滑了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描述问题或者争议,这是我们普遍缺少的,挑战会被迫而来,但是描述问题和争议的方法不会自动养成;研究问题和争议;产生想法。寻找挑战需要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去观察发觉体会反思,去看去读去听去想,追根溯源发现机遇。要产生新想法则需要创造性,可以组合思维可以自由联想,类比,形象化,构建不同的交流情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用正反两面的角度去支持和反驳观点发现缺失和中流砥柱。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列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寻找缺点和新问题,辩证思考,完善已有方案。
《学会提问》教给我如何对他人之言进行合理提问,先找到结论和理由,结论和理由之间会是一座桥梁—论证,要分析论证的正确性,就要找出关键词句,是否有谬误,是否准确,是否可信赖,有多大的可信度,有无歧义,是不是带有感情色彩。去除“二元论”看问题的思想,现实世界不是像计算机里面非0即1,要看环境也就是context,这确实很重要,就像见仁见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样。但是真理和常识是独立和绝对的。同时要看到作者的描述性假设和价值观假设,尤其是那些没有说出来的作者自认为通用的假设。书中对谬误着墨很重,出现了很多名词但是这些名词并不重要,例如滑坡谬误、稻草人谬误等。在判断推理是否合理的时候,需要的步骤大概是:找出结论和理由,这永远是居于首位的;将自己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比对;如果理由成立则要相信什么才能支持结论;假设有无道理可言;是否有表达强烈情感的词汇出现。另外需要考虑有无替代原因,即实际上不是该原因导致的某个结论而是其他未说明的原因在左右着结果。很多事情不是一个原因就可以导致的而是很多因素,是否都分析到了,有无偏差等。一个事情的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后并不能说明有因果关系,如此考虑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原因并作出判断。还要关注有没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这就需要逻辑思维了,通过自己推理找出缺陷,这出根据这些原因能够得到的结论有哪些。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只是一味地从众,因为懒惰因为心理因素异或环境促使,这都让我们对外界见怪不怪了,需要提问而且善于提问。
《思考的艺术》则是着重讲了思考的方法。全书一直很在意问题和争议的区别,问题是“如何。。。。。。”而争议是“是否。。。。。。。”。我们首先要知道真理和常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书中第二部分讲到创造力养成的过程:寻找挑战,这让我想起来昨天去紫云山滑雪场滑雪时我为了挑战一下从60读坡上滑了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描述问题或者争议,这是我们普遍缺少的,挑战会被迫而来,但是描述问题和争议的方法不会自动养成;研究问题和争议;产生想法。寻找挑战需要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去观察发觉体会反思,去看去读去听去想,追根溯源发现机遇。要产生新想法则需要创造性,可以组合思维可以自由联想,类比,形象化,构建不同的交流情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用正反两面的角度去支持和反驳观点发现缺失和中流砥柱。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列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寻找缺点和新问题,辩证思考,完善已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