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数据和搜索领域老兵,证了从 PageRank 到 BERT,再到如今大模型(LLM)的范式革命。
近,圈子里“GEO优化”(生成式引擎优化)这个词非常火。我发现很多业务方的朋友很焦虑,他们把这东西视作一个“黑盒”,觉得不可控、不可预测。
但作为一名工程师,我的第一反应是:世界上没有“黑盒”,只有尚未被清晰观测和度量的复杂系统。
今天,我想从一个纯技术架构的视角,聊聊GEO优化到底在优化什么?以及,如果我们把GEO当做一个工程问题,它的解题路径应该是怎样的。
01. 重新定义问题:从“排名工程”到“认知工程”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GEO和SEO在底层逻辑上是两个物种。
-
SEO(搜索引擎优化): 本质是“排名工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确定的、基于规则(虽然规则保密)的排序算法。我们的工作是“逆向工程”,通过优化关键词密度、内外链、TDK等“技术指标”,去“迎合”这个算法,争夺一个好的“排名”(Ranking)。
-
GEO(生成式引擎优化): 本质是“认知工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生成式的大模型。它不是在“排名”链接,它是在“消化”全网信息(包括你的官网、竞品评测、用户在论坛的吐槽)后,形成一个它自己的“认知”,并基于这个“认知”去“生成”一个推荐答案。
所以,我们的战场变了。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排名”,而是“AI的认知”。我们要优化的,是AI在提到某个需求时,是否会“首选推荐”我们的品牌。
02. GEO的工程路径:从“猜测”到“测绘”
既然目标是“AI认知”,那么工程的第一步,永远是“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你无法优化一个你无法测量的东西。
因此,GEO优化的路径是清晰的,绝不是“猜”。这个路径可以分为两步:
-
测绘(Mapping):我必须有一个工具,能精准地告诉我,在当前所有主流AI大模型的“认知”里,我的品牌、我的产品,处在一个什么“坐标”上?
-
干预(Intervention):基于测绘结果,我才能制定精准的策略,通过结构化数据、高质量内容、社区口碑等“养料”,去“喂养”和“训练”AI,把它的认知“校准”到我想要的位置。
显然,“测绘”是“干预”的前提。没有精准的测绘,一切优化动作都是在盲人摸象。
03. 架构解耦:如何构建一个“AI认知测绘系统”
那么,这个“测绘系统”该如何构建?这正是我们iPowerAI元力科技技术团队正在攻坚的核心课题。
我们实现了一个国内首个“AI可见度向量引擎”,我来拆解下它的技术架构,大家就知道GEO是怎么从“不可知”变为“可知”的。
这个引擎的核心,是模拟AI的“思考方式”去“反向度量”AI。
当我们有了产品iGEO这样的“测绘系统”,GEO优化就不再是“玄学”,而是一个清晰的“工程闭环”:
看见(Observe):品牌能清晰地看到,在AI的认知坐标中,自己和竞品的相对位置在哪里
分析(Analyze):我的优势AI“知道”吗?我的弱点是否被“夸大”了? AI的认知盲区在哪里?
行动(Act):基于分析,我们可以进行“精准干预”。
验证(Verify):执行干预后,Agent集群再次进行高频“拷问”,验证“认知图谱”是否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移动。
作为技术人,我们天生就该是“系统论者”。GEO优化,就是把品牌当做一个“系统”,把AI大模型当做另一个“系统”,而我们要做的是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接口工程师”和“观测运维工程师”。
GEO的路径是清晰的,它需要的是工程化的思维和强大的技术执行力。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你们对GEO架构的看法。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