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http://blog.youkuaiyun.com/morewindows/article/details/6709644
堆排序与快速排序,归并排序一样都是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的几种常见排序方法。学习堆排序前,先讲解下什么是数据结构中的二叉堆。
二叉堆的定义
二叉堆是完全二叉树或者是近似完全二叉树。
二叉堆满足二个特性:
1.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
2.每个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一个二叉堆(都是最大堆或最小堆)。
当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时为最大堆。当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小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时为最小堆。下图展示一个最小堆:
由于其它几种堆(二项式堆,斐波纳契堆等)用的较少,一般将二叉堆就简称为堆。
堆的存储
一般都用数组来表示堆,i结点的父结点下标就为(i – 1) / 2。它的左右子结点下标分别为2 * i + 1和2 * i + 2。如第0个结点左右子结点下标分别为1和2。
堆的操作——插入删除
下面先给出《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中最小堆的建立插入删除的图解,再给出本人的实现代码,最好是先看明白图后再去看代码。
堆的插入
每次插入都是将新数据放在数组最后。可以发现从这个新数据的父结点到根结点必然为一个有序的数列,现在的任务是将这个新数据插入到这个有序数据中——这就类似于直接插入排序中将一个数据并入到有序区间中,对照《白话经典算法系列之二 直接插入排序的三种实现》不难写出插入一个新数据时堆的调整代码:
以下是个人实现的代码: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
int heap[500000+50];
void sift(int ind,int len);
void heap_sort(void);
int main()
{
cin>>n;
for(int i=1;i<=n;i++)
{
cin>>heap[i];
}
heap_sort();
for(int i=n;i>=1;i--)
{
cout<<heap[i]<<" ";
}
return 0;
}
void sift(int ind,int len)
{
int i=ind;
int j=2*i;
while(j<=len)
{
if(j+1<=len&&heap[j]>heap[j+1]){j++;}
if(heap[i]<=heap[j]){break;}
else{
swap(heap[i],heap[j]);
i=j;
j=2*i;
}
}
return;
}
void heap_sort(void)
{
for(int i=n/2;i>=1;i--)
{
sift(i,n);
}
for(int i=1;i<=n;i++)
{
swap(heap[1],heap[n-i+1]);
sift(1,n-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