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到模拟彩色电视的电视制,理所当然,接下来就应该讲数字电视的电视制。相对于模拟电视,数字电视的电视制,不仅仅包含传输图像和声音的方法,还包含图像数据的压缩,所以我们在称呼数字电视的电视制时,通常改名称为数字电视标准,是不是很高大上。
不过在这篇,我们并不打算介绍数字电视标准,因为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没介绍,那就是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过度,图像的表示是怎么过度的?这样说可能比较模糊,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
我们应该都知道数字图像,而且在文章里也一直都在说,但是作为它的前任,模拟图像又有几个知道的呢?
1、模拟图像
模拟图像这个词,说起来可能很高端,但是它跟我们的关系其实很密切。我们小时候见到的胶片照相机、磁带摄像机、和老式的胶片电影摄像机等得到的图像,就是模拟图像。模拟图像也称为连续图像,是因为它所在的空间是连续空间,也即图像在二维坐标系中是连续变化的,可以理解为图像的像素点是无限小的点,平铺在一起得到的图像。
看完这段你可能理解的还不够深刻,简单点来说,它是没有经过计算机处理的,由光学透镜等物理设备直接获取到的图像。注意没有经过计算机处理,是它的显著特点,想想二零零几年那个条件,就明白了。
在讲电视机的发展史的时候,我们曾展示过模拟信号的波形,那也是模拟图像的信号波形:
这几种都是模拟图像的信号波形,可以看出,它的信号值也是连续变化的。在彩色电视制我们知道,模拟电视在传输它的时候,也是将图像分成625或525行来传输的。那么这些波形,也就是模拟图像的一行行的数据,而波的相位、振幅等信息,代表了数据点的亮度和色差。
2、数字图像
数字图像我们之前可能很熟悉,但是熟悉的还不够。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只知道数字图像,是栅格化的图像,也就是图像是分成一个一个的像素点来表示的。但是我们还是没说清楚,那个被栅格化的图像是怎么来的?而现在我们大概能猜到,那个图像其实就是模拟图像。
意思是:因为计算机只能处理二进制数据,也就是0和1,所以计算机不能直接处理模拟图像。那为了在计算机上能处理图像,该怎么办呢?那就应该将模拟图像,进行图像数字化,转换成数字图像,而图像数字化也是接下来进行图像压缩、加滤镜、背景虚化等处理的前提。
下面两张图,是数字图像的信号波形,和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的对比图。
数字信号
模拟图像(左)和数字图像(右)
3、图像的数字化
可以想象,如果把一幅模拟图像进行数字化,都需要哪些步骤。首先,肯定是将模拟图像进行栅格化,分成一个一个像素点。然后呢,再把每个像素点的像素值,用二进制的颜色值表示出来,也就是RGB值分别为多少。最后,因为图像数字化后的数据量非常大,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压缩。
而这三个步骤,分别都有正规而高大上的名称:采样、量化和编码压缩。把这三个词分别对照上面三个步骤,然后仔细想一想,就会豁然开朗,因为它们描述的很准确。现在我们分别来说:
3.1 采样
采样实际上,就是用多少个像素点来描述一幅图像,也就是图像分辨率多大。在采样的时候,通常有一个术语,叫做采样频率,指的是每秒采样的采样数目,它的计算方式为:
采样频率 = 帧频 x 每帧的行数 x 每行上的采样数目
这个术语很好理解,不过关于采样还有重要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4:2:0或4:4:4等采样格式,后面再详细介绍。
3.2 量化
表面上看,量化指像素值的量化,但它同时也表明了,一个像素点该采用多大范围的值来表示。要知道,量化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
量化也是把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分开的关键步骤,因为它把像素,分成色阶来表示。比如假设RGB三基色的每一位,都用8位二进制表示,那么每个像素,也是由0-255个色阶表示。它不再是连续变化的,感觉上是阶梯状。
3.3 编码压缩
这个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图像或视频的传输与存储。也是后面我们要介绍的关键,视频的编码也是起源于此。
4、电视图像的数字化
简单说完图像的数字化,我们开始这个话题。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知道,电视图像是采用YCbCr、YUV、YIQ或RGB颜色空间的颜色分量来表示的。所以电视图像的数字化,也通常称为分量数字化,它对每个颜色分量进行数字化。
因为电视图像的数字化,是在模拟电视的基础上做的。而模拟电视本身的电视制自带的,例如扫描行数、帧频等参数可以沿用。我们只需要在传输之前,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即可,那怎么转换呢?就是刚才说的,将每个颜色分量进行数字化。
而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就需要上面说的三个步骤,采用、量化和编码压缩。为了统一采样格式、编码参数和采样频率等信息,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就制定了彩色电视图像数字化标准,称为CCIR 601标准。
后来,CCIR和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IFRB)合并,成为现在的国际电信联盟(ITU)无线电通信部门,简称ITU-R。
所以CCIR 601标准,后来也称为ITU-R BT.601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彩色电视图像转换成数字图像时,使用的采样频率,以及RGB与Y’CbCr彩色空间之间的转换关系。现在广泛的应用在SDTV,也即标准清晰度电视上。
CCIR为NTSC、PAL、和SECAM电视制,规定了共同的电视图像采样频率:13.5MHz
对于PAL和SECAM制,采样频率为:
f = 625 x 25 x N = 15625 x N = 13.5MHz 式中的N=864
而对于NTSC制,采样频率为:
f = 525 x 29.97 x N = 15734 x N = 13.5MHz 式中的N=858
这里的N代表了每一扫描行上的采样数目。
下表给出了ITU-R BT.601推荐的采样格式、编码参数和采样频率
表中的采样格式后面会单开文章详细介绍。
后来到了1990年的时候,ITU-R BT.709发布,成为了高清晰度电视,也即高清电视(HDTV)应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