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文章平均质量分 77
冬夜静思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第一篇《角色问题》
他:“我只能说我同情你,但是并不可怜你,因为毕竟是我创造出你的。” 我:“你怎么创造我了?” 他:“你只是我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罢了,你的出现目的就在于给我——这本书的主角添加一些心理上的反应,然后带动整个事情、我是说整个故事发展下去。” 我面前的他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认为自己是一部书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病史4年多了,3年前被关进医院。药物似乎对他无效,家人转载 2014-02-07 16:03:45 · 700 阅读 · 0 评论 -
第十篇《生命的尽头》
有那么一个精神病人,整天啥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病医师和专家都来看过,折腾几天连句回答都没有。于是大家都放弃了,说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有天一个心理学专家去了,他不问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转载 2014-02-07 16:49:36 · 917 阅读 · 0 评论 -
第九篇《颅骨穿孔——后篇》
在他做了那个颅骨穿孔手术后约三周吧?我接到了他一个电话,说要立刻见我。我听出他的语气是急切,所以没拒绝。说实话我也很想知道他手术后怎么样了。 不过,当我见到他的时候,我知道,他被吓坏了。 《如影随形》 我是看着他进来的。 他刚进院里,我就觉得不对劲,他那种镇定自若的气质荡然无存,头发也跟草似得乱成一团,神色慌张。如果非得说气质的话,有,逃犯气转载 2014-02-07 16:44:51 · 1357 阅读 · 0 评论 -
第八篇《颅骨穿孔——前篇》
这位是自己找上门的,好像是朋友的朋友的亲戚,反正拐好多弯儿找到我的,类似于 “我是超人表弟朋友的邻居”那种关系。 他衣着考究,干净整洁,30多不到40岁的样子,人看上去是那种聪明睿智的类型。感觉应该属于事业有成的人,反正不属于那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我指表情神态什么的。他找我的目的很简单……但是后来事情就复杂了, 鉴于篇幅较长,故拆分为两篇。 《转载 2014-02-07 16:38:02 · 1519 阅读 · 0 评论 -
第七篇《飞禽走兽》
她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案例。至今我都认为不能称之为病例,因为她的情况特殊到我闻所未闻。也许是一种返祖现象,也许是一种进化现象,我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甚至我对这个案例成因(可能,我不确定)的更深入了解,也是在与她接触后两年才进一步得到的。 从我推门,进来,坐下,到拿出录音笔,本子、笔,摆好抬头看着她,她都一直饶有兴趣的在观察着我。 她是一个19岁看上去很开朗很漂亮的女转载 2014-02-07 16:36:42 · 1544 阅读 · 0 评论 -
第六篇《进化惯性》
他:“我说的不是推翻,而是能不能尝试。当然了,如果有人不喜欢,那他可以自行选择。不过我推荐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谁说就非得按照惯性生活下去了?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为什么你不试试看呢?假设你住在一个四通八达的路口,你每天下班总是会走某一条路,那是因为你习惯了,对吧?你应该尝试一下走别的路回家。也许那条路上美女更多,也许会有飞碟飞过,也许会有更好看的街景……生活方式也一样,你应该摆脱惯性试试新的方式转载 2014-02-07 16:30:34 · 1090 阅读 · 0 评论 -
第五篇《三只小猪——后篇》
大约一个月后,患者体内“她”的性格突然消失了,而且还是在刚刚开始药物治疗的情况下。 从时间上看,我不认为那是药物生效了。 这种事情很少发生,所以我被要求再次面对患者。虽然我反复强调我从没面对过他,但我还是再度坐到了患者面前——即便那不是同一个人。 通过几次和他的接触,我发现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理智,冷静。就这点来说,和失踪的“她”倒是一个互补。还有就是:他转载 2014-02-07 16:22:04 · 1082 阅读 · 0 评论 -
第四篇《三只小猪——前篇》
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是在小的时候受到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的成因在成人看来似乎不算啥,根本不是个事儿。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周边的环境、成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都被放大了,有些甚至是扭曲的。很多时候,也正是如此,有些人藉此得到了常人得不到的能力——即便那不是他们希望的。 鉴于此篇偏长,故拆分为两个章节。 《不存在的哥哥》 坐在我面前的这个患者是个五大三粗的男转载 2014-02-07 16:17:39 · 827 阅读 · 0 评论 -
第三篇《四维虫子》
他:“你好。” 我:“你好。” 他有着同龄人少有的镇定和口才,而且多少有点儿漫不经心的神态。但是眼睛里透露出的信息是一种渴望,对交流的渴望。 如果把我接触的患者统计一个带给我痛苦程度排名的话,那么这位绝对可以跻身前五名。他是一个17岁的少年。 在经过多达7次的失败接触后,我不得不花了大约两周的时间四处奔波——忙于奔图书馆,拜会物理学家和生物学转载 2014-02-07 16:13:33 · 1014 阅读 · 1 评论 -
第二篇《梦的真实性》
跟这个女患者接触花了好多次才能正经坐下来交谈。因为她整日生活在恐惧中,她不相信任何人——家人,男朋友,好友,医生,心理专家,一律不信。 她的恐惧来自她的梦境。 因为她很安全,没有任何威胁(反复亲自观察的结果,我不信别人的观察报告,危及到我人身安全的事情,还是自己观察比较靠谱),所以那次我录音笔、纸张、铅笔那些带的一应俱全。 我:“昨天你做梦了吗?”转载 2014-02-07 16:06:11 · 960 阅读 · 0 评论 -
第十二篇《苹果的味道》
他失踪了大约快一个月,家人找不到他,亲戚朋友找不到他,谁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等到警察撞开他家门的时候,发现他正赤身裸体的坐在地上迷惑的看着冲进来的人们。 于是,几天后,我坐在了他的面前。 …… 他:“知道他们觉得我有病的时候,我快笑死了。” 我:“……” 他:“这个的确是我不好,我只说出差一周,但是没回过神,一个月……”转载 2014-02-07 17:04:49 · 799 阅读 · 0 评论